回到頂端
|||

奔騰思潮》「青年看兩岸」系列-和平的種子與四月的北京來客(呂世平) 

聚傳媒/ 2024.05.23 11:30

奔騰思潮》「青年看兩岸」系列-和平的種子與四月的北京來客(呂世平) 

奔騰思潮》「青年看兩岸」系列-和平的種子與四月的北京來客(呂世平)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第一次到大陸是十歲與家人跟團至上海旅遊的時候,時隔約15年,承蒙馬英九基金會的邀請,跟著馬前總統、基金會人員、邱坤玄老師,以及來自各領域傑出的同學們,一同參訪中國大陸廣東省兩城市深圳及廣州、陝西省西安,以及本行最終站北京市,對我而言,這些地方皆為初次踏足,亦為此生難以忘懷之處。

傑出的青年們

    除了能夠與總統出訪並受到最高禮遇成為難以忘懷的回憶外,能夠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同學們一起出訪真的很棒。例如,在歐洲學習音樂的同學,她在旅途中花了大量時間練習琴技,讓我們在交流時也能夠展現風采,同時更透過音樂化解兩岸的緊張氣氛;藥學相關同學則在健康問題上給予我們專業的解方,這是身為在外交生活圈的我難得能遇到的機會;中文系的同學在這次旅程中不斷地用詩歌點綴了我們出訪中參訪的中華文化和文物。當然,其他同學們也都非常出色,他們讓我拓展了視野。

和平的種子

    在這11天10夜的兩岸和平之旅,見證歷史的同時,我們也背負了重要任務,就是當起代表臺灣青年的20位和平天使。在兩岸情勢緊張之時,透過青年交流,帶來緩解效果,最後將我們的和平精神與經驗,傳給更多人。

    對於自己的中華認同,一開始我也感到疑問,因為我在韓國出生長大,至今人生已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國外度過。然而,現在的我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卻堅定且重視,就像是在華語圈長大的小孩一樣。對於這份認同,我認為除了教育環境和個人喜好外,更重要的是傳承的力量。因為我的家庭曾因戰亂而遷移到韓國,但仍然堅持著中華文化的傳承,包括說中文、讀古文、寫中文、聽故事等。這樣的環境,讓我從小就對中華文化和華人有著極高的認同感。通過無形和有形的傳承力量,我得以成為今天追求兩岸和平的人。我認為,無論是兩岸哪端的人民,只要認同中華文化,便能成為家人,實現交流與溝通。經歷這次的旅程,我深刻感受到人們不斷將和平精神傳承下去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將這份希望種子繼續傳承下去,通過擴散效應,持續製造和平的光芒。

四月的北京來客

    透過參訪大陸不同企業,體會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馬習二會之後,全世界看到了兩岸發出和緩的訊號。新聞除了聚焦馬總統的這一行,這一期間各國高層皆訪問中國大陸,像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斯訪華期間與習近平會面,外交部長王毅也會晤俄國外長,學者說明中俄打造大國關係新範式(paradigm),繼續深化中俄關係;美財政部長葉倫訪華,她的行程也從廣州到北京,最後在會議達到經濟上不要脫鉤及反洗錢共識,並尋求與中國建立健康的經濟關係;印尼候任總統普拉波沃訪華也在四月初於北京會見習近平,透過比亞迪將在印尼設廠,來表達想與大陸合作的訊息。我們回臺北後,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訪華亦是全世界關注的事,其中隨團人員名單裡,無德國外長,是因為他在去年九月在公開記者會中發表普丁與習近平是「獨裁者」,因而讓北京不滿,導致在此行名單中被排除。德國總理堅持將外長排除在外,並造訪中國大陸的理由即是為了謀求「平衡」。從去年德國的「中國戰略」報告書中可見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者、體制競爭對手」,因此蕭茲認為雖是需抵制的對手,但身為經濟夥伴,也要顧好關係。不僅是德國,前述的許多國家,在看似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關係裡,透過制度、框架以及對話來謀求平衡,避開衝突。因此,臺灣應該也要認知到這一點,需要與中國大陸有更多的對話與共識。同時,臺灣也不能變成國際強權政治角力的犧牲品,希望此行對未來臺灣領導人給予一種參照,和平處理各項爭端,互利共榮,振興中華。

    最後,由於我從小在國外長大,我認為自己的中文能力仍需加強。在口語表達、詩詞閱讀,以及文言文的理解方面,我感到自己的中文素養仍不夠,因此無法用言語貼切地表達這趟旅程給我感動的千分之一。我要感謝馬英九基金會的邀請,他們不僅讓我在第一次訪問大陸時體驗到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中國大陸的硬實力,以及革命前輩為中華民國的奉獻與奮鬥,還提醒我繼續探索知識與文學素養。我期許此次旅程之後,能有更多人能夠傳承和平的精神,為兩岸與國際關係助一臂之力。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生、韓國高麗大學政治暨外交學系畢業、大九學堂五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