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中山大學舉辦一場別開生面「氣之遊 IDG 工作坊」

今傳媒/今傳媒 李祖東 2024.05.17 17:52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空氣是維繫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氣」的本質更是自古以來被科學家及哲學家不斷探究的議題。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文學院國際漢學平台及劇場藝術系攜手合作,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氣之遊 IDG 工作坊」,打破科學與人文之疆界,從科學、東西方哲學與藝術之觀點論「氣」,並從氣於天地間及生物體內的流動,重新審視環境與人的一體性,以及人類應當如何回應當前地球所面臨的空氣汙染、全球暖化等生態危機,以促進地球生態永續發展。

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於開場致詞時表示,當前人類問題與時代挑戰,已經超出單一學科專業領域能獨立處理,這次「氣之遊」IDG(Inner Development Goals)工作坊的規劃,正是為了跨出「你-我」的界線、「物-我」的疆域,一同思考更根本的共命倫理,承擔更大的環境責任,以求走向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亦於開場時談到,古今中外的哲學、宗教、藝術,乃至當今量子力學的科學研究,都指向物我一體共生的本質。當前個人或群體致力達成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或是企業致力於達成ESG永續指標的同時,應回歸到內心,檢視內在的價值觀及素質,包括自我覺察,對事物複雜性(例如牽一髮動全身的地球生態體系)的覺知,與他人及環境的連結感,對長期目標的導向及願景等關鍵IDG指標。這次舉辦氣之遊工作坊的初衷,即是希望透過不同觀點視角,認識氣於天地及生物體內的遊動,體悟人與環境的同質性及一體性。國際漢學平台計畫主持人莫加南亦表示,希望這次活動能夠播下希望的種子,發酵到與社會的連結,讓大家更深刻感受人與環境的一體性。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寶貫以「大氣、天氣與氣候之逍遙遊」為題進行演講揭開序幕,引用《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 ,其名為風。」談天體大氣中的氣體流動、自然規律及氣候變遷的長期趨勢及科學原理。國內氣論之權威—清華大學哲學所講座教授楊儒賓則從多重面向闡述「氣」的意義,包括「氣」文化預設之萬物一體與異同共構的世界觀,以及「氣」具有連結身與心、心與物、主與客、形下與形上的橋樑與通道特質,使與會者心領神會「天地並生,萬物為一」的天人合一關係性宇宙,以及身心整合哲學。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進一步結合現代科學與古文明哲學談「氣」,一方面從古希臘、印度、道家、儒學以及佛教經典中,一窺東西方哲學對氣之論述,另一方面則從現代科學中探討「氣」之相關領域,包括氣象學、大氣科學、化學動力學及動態學、氣膠科學、呼吸動力學及胸腔醫學等之最新研究近況,跟與會者分享氣於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科學知識,同時從量子力學對物質本質及五感作用的闡述,剖析人與環境間的一體性及交互作用,與古今東西之哲學觀點交互輝映。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副教授何怡璉、黎美光創意心理工作站藝術總監黎美光及Moon Voice 心靈之聲創辦人陳祺欣更共同帶領身體工作坊,引領與會者在即興舞動中感受身體中氣的遊動。以氣的字型開始,從「米」發芽、結穗、煮飯、感受自己與土地的連結。再以巴布幾內亞原住民的儀式,與土地一起呼吸,手成為眼睛翱翔,成為老鷹、莊子的大鵬,感受放眼所及的萬物都是我們的家人。這次工作坊最年輕的小朋友跟著媽媽一同與會,更回饋「我真的感覺到我的手看見好多風景,也遇到我的靈魂」。本次工作坊亦安排了甫榮獲屏東旅宿界奧斯卡「金鑰獎」優良環保友善環境首獎的沐雨鍾林靜心民宿、生態心靈休閒農場創辦人李一荷分享落實人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綠建築具體實施典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