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懷孕媽咪更親近自己。照顧好自己,更能讀懂寶寶需求。

今健康/今健康 2024.05.15 11:43

懷孕期間媽咪的身體和心理會有各種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其實很多時候很難被發現,有時甚至是聽了別人說才察覺確實有這樣的事情。立翎心理諮商所郭禺廷心理諮商師鼓勵媽咪們,在自己的身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更親近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同時,也更能讀懂寶寶需求。

懷孕感覺到體內有了新生命!
身心變化對媽咪不只是懷孕。

郭禺廷心理師表示,懷孕期間媽咪會感覺到自己身體有了一個新的生命,也增加了一份重量,使用自己的身體的姿勢和出力的方式也會有別於以往,例如起身得先撐著身體、穿鞋也較難一次嚕進去、孕吐感覺到身體不適等。

也因為有太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在媽咪的生活一點一滴的形成不同的改變,且許多感受就像靈感一樣稍縱即逝,但就是感覺得到有什麼不一樣了,這也容易讓媽咪常常會有許多感受需要被了解,卻很難說出個所以然。

各種心情都會在心裡面漸漸累積形成不同的新感受,包括對於孩子。可能出現更深的期待、也可能更多的徬徨、或更加充滿愛、也可能更莫名煩躁。而這些感受往往就連伴侶也難以理解,只有當事人知道。在這當中所運作的也不單單只有身體影響心理的變化。

#郭禺廷 #彭明雅 #立翎 #胎教 #自我認同 #原生家庭 #孕婦 #懷孕 #孕婦 #孕期 #媽咪 #媽媽 #產後憂鬱症

懷孕身心變化不只在於孕期,
媽咪的感受也會影響到寶寶。

郭禺廷心理師更深入說明,懷孕期間媽咪懷的不只是逐漸成長的寶寶,也包括了的各種心情,前述提到的身體變化僅是其中之一,另也包括懷孕的原因、身份出現改變、另一半如何照護、家人如何支持等。這些心情也會更進一步出現新的感受和影響,也都會影響寶寶,形成對寶寶而言最一開始的「原生家庭」。

舉例來說,每個人懷上寶寶的原因不同,媽咪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是在受著家族期待下懷有身孕,有些人是在與愛人相愛下,有人是在傳宗接代的想法下,也有人是認為身孕理所當然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身孕。

不論何種原因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感受是中立、並沒有對錯的,是真實存在於自己心裡的。

不過,受這個世界影響,感受往往也會被區分對錯,若受世人普遍認同,那還值得慶幸;但反之,就很容易掩蓋一個人的感受。例如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懷孕生下孩子,世人可能會「你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想法?」,鮮少有人會問「發生什麼事了?是什麼事情讓你有這樣的感受?」。也基於這點,媽咪有時也會壓抑或忽略自己的感受,離自己越來越遠,情緒也可能越來越不穩定。

不論是何種感受,不論是好是壞、喜悅的心情滿溢或是壓抑倍增,這些都是存在的事實,也會再更進一步影響媽咪,也影響寶寶。

對孩子的影響,例如有些孩子是在受著父母自己的某種寄望下長大,有些是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有些在孤單、不被理解的家庭中長大,有些孩子是在家暴、冷暴力下長大。種種原因和心情及感受,都影響著寶寶的成長。

#郭禺廷 #彭明雅 #立翎 #胎教 #自我認同 #原生家庭 #孕婦 #懷孕 #孕婦 #孕期 #媽咪 #媽媽 #產後憂鬱症

媽咪越能親近、照顧好自己,
也越能讀懂、回應寶寶需求。

同樣的道理,當媽咪在充分探索了解自己、好好的親近自己、照顧好自己、情緒安穩的同時,也可以更敏銳、更確實的讀懂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可以在有充分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避免情緒、感受不穩定而間接影響到孩子成長。

當然,於此並非說別靠伴侶,而是確實有些事情伴侶是未必能理解的,即便他們很想理解。有許多事情即便是有伴侶支持,也是得要獨自面對;有伴侶大力相助,也還是得獨自完成生命課題。

因此鼓勵媽咪們不論是充滿喜悅的、備感壓力的、或是有任何感受的,在懷有身孕的狀態下,都可以探索自己的感官、知覺、想法、感受等,讓自己比現在更加認識自己。並且也可以有良好的交流空間,和同樣正處於懷孕階段前後的親友們聊聊,好讓自己的狀態維持在「和自己相當親近」的狀態,如此不僅有利於媽咪們維持相對舒適的身心狀態,也更有利寶寶成長。

#郭禺廷 #彭明雅 #立翎 #胎教 #自我認同 #原生家庭 #孕婦 #懷孕 #孕婦 #孕期 #媽咪 #媽媽 #產後憂鬱症

《給自己的貼心書》
專為懷孕4-6個月的媽咪設計的團體活動!

為關懷媽咪們、和媽咪們站在一起,郭禺廷心理諮商師和彭明雅心理諮商師,將在06/01(六)開始,於鄰近台北市忠孝敦化站的立翎心理諮商所,舉辦6場孕期調適團體活動,此活動專門為懷孕4-6周的媽咪們所設計。

也為了讓媽咪們及心理師能更緊密的連結及互動,活動將在6-8人下進行。由於每個人親近自己的關鍵不同,相較各種普遍的照護方法,會更著重在心理師對於個人的引導及探索,以及媽咪們彼此交流發現更多隱藏細節、產生共鳴、形成情緒支持等。在兩大方向下讓自己更親近自己,也讓自己有足夠的空間吐露心聲。

重點不在「我要健康、優秀」,
而是在於「更親近、了解自己」。

郭禺廷心理師表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課題,也不是人人天生就會養小孩,很多事情是邊走邊學習,並為自己預備。而不論是如何提升自己、了解自己,重點絕對都不是在於「我要健康、優秀才可以生小孩」,是在於「更親近、了解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同時,也建立更多回應寶寶的空間。活動現已開放報名,更多資訊或相關疑問,歡迎至粉絲專頁了解更多。

《延伸閱讀》

.「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找到了,然後呢?

.如何真正「跟自己和解」?現在這樣和解了嗎?心理師深度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