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陳婉真說故事》從政治犯到全職黨工 張邦彥

優傳媒/ 2024.05.15 06:17

21歲時的張邦彥。(圖/張邦彥提供)

 

作者/陳婉真

 

雖然已經年逾八旬,除了近年因為脊椎宿疾行走困難外,張邦彥頭腦依舊清楚,一見面還記得我是彰化人,開始和我談起他的身世。

 

原來他的祖先世居永靖。

 

張邦彥說:「我阿嬤丈夫早死,帶著爸爸再嫁給姓詹的阿公,阿公的工作是專門幫人蓋廟,因為蓋一間廟要好幾個月,阿嬤也跟著工班到工地,負責幫工人煮三餐。」

 

張邦彥全家福。他說三十多歲出獄後,鄉裡沒有人敢嫁他,太太是遠從草屯娶回來的。(圖/張邦彥提供)

 

很早就聽過永靖的「剪黏」師傅很多,聲名遠播,頭一次知道原來以前蓋廟師傅也有專門的工班,隨著蓋廟工程四處移動。

 

有一次,工班到林內蓋廟,張邦彥的父親張溫良從此就留在林內,並在庄內一家很大的寶隆紙廠當工友,被紙廠內日本人幹部板根收為義子,跟著改姓名為板根溫良。

 

也因為有這層關係,他才能取得特許事業:濁水溪砂石的開採權,生意做得非常成功,成為地方士紳,全盛時期父親手寫的卡片可以當錢幣使用。

 

可惜張邦彥沒有享受到父親叱吒風雲的好處,因為母親算是父親在外面納的妾,也就是現在人所說的小三,他連考上高中缺乏學費想去向父親索取,都被大媽擋在門外,逼得他只好輟學。

 

倒是父親年紀較大之後,因為原配的子女全都送到日本讀書,老來就搬到小三家和張邦彥母子同住,而父親的砂石業一直延續做到戰後,尤其西螺大橋興建時所需的砂石,都由他們家所提供。「耕者有其田」實施前,林內鄉九芎林的乾溪地區,幾乎全是張家的土地。

 

1938年出生的張邦彥,因為晚報戶口,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資料裡,有不同的出生年份版本,直接問他是否屬虎?是,那就是1938年出生的了。

 

他是因為涉及蘇東啟案被判刑七年。

 

人數越來越稀少的民進黨創黨黨員 。左起張邦彥、鄭朝正、陳明秋。(圖/陳婉眞攝)

 

根據國家人權記憶庫的資料:

 

依(51)警審更字第15號判決書,案發時為空軍新兵訓練中心二等兵,其曾受蔡光武派遣,與林光庸至臺中裝甲部隊煽惑林國煌謀議參加叛亂之事。1962年1月6日被羈押。1963年經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以《懲治叛亂條例》第2條第3項「預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判處有期徒刑7年。1969年1月5日刑滿開釋。

其於1999年4月向補償基金會提出申請,2000年9月經第1屆第5次臨時董事會審核通過予以補償。補償理由為原判決除被告間之供述外別無相關佐證,尚不足以認定其預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之階段,故認非有實據。

2018年10月經促轉會公告撤銷判決處分。

 

實際情況又是如何?

 

「我們家沒有人從政的,我在初中畢業後,就跟著舅舅學做建築。

 

因為是同鄉的關係,我和蔡光武縣議員也常有往來,我在蔡光武那裡頭一次看到蘇東啟。

 

1960年間,蘇東啟跟我說,他們青年黨打算在陽明山召開一項內部會議,會中想針對軍中本省人和外省兵之間的相處問題作深入討論,問我有沒有認識當兵的朋友,我覺得這也沒什麼,就幫他介紹了,我雖然幫他介紹朋友,但他們談什麼我並不清楚。事情就是這麼單純。

 

我在1961年11月收到兵役召集令,先在虎尾接受空軍訓練,兩個月後的1962年元月,軍方騙我說要訓練我當儀隊隊員,需要調去台北,叫我行李打包好跟他們走。到台北後就直接送到保安處收押。」張邦彥說。

 

總計蘇東啟案被捕的人數超過三百人,是戒嚴時期相當受到矚目的重大政治案件,而蔡光武也和張邦彥一樣被判刑七年。

 

「我出獄時已經三十多歲了,附近鄰居都說我是政治犯,沒人敢跟我提親,我後來是到草屯陳府將軍廟附近娶到這個太太的。」張邦彥指著坐在旁邊、已經罹患失智症的太太,太太只靜靜的聽、無意識的笑著。

 

張邦彥說自己曾被關過,從事民主運動期間儘量低調不拍照,連當選民主進步黨雲林縣黨部主委的祝賀牌匾也是自由時報送的。原因是早年三大報的各地辦事處幾乎都是國民黨的樁腳,後來自由時報則是利用民進黨各地基層幹部推展業務,業績節節上升。從美麗島雜誌到自由時報的媒體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媒體和政治的微妙關係。(圖/陳婉眞攝)

 

重回社會後他先從做建築工人開始,一步步適應社會生活,並開始從事土木包工業,在彰化及林內找地蓋「販厝」,當時蓋的多數是二樓連棟店面,不巧遭逢第一次石油危機,水泥建材等進口原物料大幅上漲,導致建築業成本激增,預售屋的售價不敷成本,例如在彰化市過溝仔一帶蓋的販厝每間售價三十萬元,蓋屋成本卻因節節上漲的原物料價格,每間就要四十萬元,等於賣一間就賠掉十萬元,算是慘賠收場。

 

當然,出獄後特務的跟監騷擾也從不間斷,但張邦彥沒在怕的,1977年蘇東啟的太太蘇洪月嬌參選台灣省議員,張邦彥去幫她助選,此後即全力投入黨外運動,成為全職的黨工。

 

張邦彥說,他的反國民黨意識除了自己親身經歷,目睹國民黨所作所為之外,最主要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他父親早期就喜歡看一些黨外雜誌,如《自由中國》、《民主潮》等,張邦彥也跟著拿來看;張邦彥被捕時,父親甚至說沒關係,因為他讀的書不多,那些被捕的政治受難者都很有學問,例如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柯旗化等人,張邦彥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去牢裡進修。

 

果然,他曾經一度和柯旗化同房,只是,柯旗化沒有教他那時人手一冊的《新英文法》,反倒是跟柯老師學會了很多日本歌。

 

美麗島事件前,黨外人士即持續有人辦雜誌,但被當年的國民黨政權視為叛逆,幾乎所有黨外雜誌都是每出一期就被查禁,負責在各地方推銷的經銷商就要四處尋找願意販賣的書店或書報攤,而黨外雜誌永遠有一批死忠讀者,書店老闆遇有讀者上門,要先確認對方不是來探詢的抓耙仔後,才肯偷偷從隱密處拿出來賣給讀者。

 

張邦彥1979年就是負責美麗島雜誌雲林縣的經銷業務,美麗島雜誌出了四期後,就發生高雄大逮捕,雜誌也全被禁了。張邦彥說,他家的倉庫原本還保留很多當年的美麗島雜誌,可惜後來倉庫淹水全泡湯丟棄了。

 

後來民進黨組黨,他更是熱心在雲林縣招兵買馬,不但自己是創黨黨員,更協助成立雲林縣黨部,並鼓勵他認為比自己優秀的黨員參選縣黨部主委。

 

「我曾經被關過,我也希望找更多優秀人才參與黨務,因此,初期我都避開照相機,行事儘量低調。」張邦彥說。他是直到1992年才被選為雲林縣第四屆縣黨部主委,但早期民進黨或農權會發起的各項街頭活動,他都無役不與。

 

譬如1988年的五二〇農民運動,起初被栽贓說農民在菜車上裝滿石頭等,因而造成在台北街頭的大亂鬥。

 

張邦彥叛亂案的原始檔。(圖/陳婉眞翻拍)

 

張邦彥說,當年遊行前的菜車都是他親自裝貨的,目的是訴求菜賤傷農,如果真的裝了什麼石頭磚塊,在經過那麼多個收費站、多次被攔檢,他們早就被抓去關了,但整體事件還是被國民黨惡意抹黑,所幸後來有學者出面力挺,總共還是有130多人被捕,96人被移送法辦。

 

張邦彥說,那些司法受害者至今還未能得到平反,枉費民進黨執政那麼久,遇到早年的政治案件,該做的轉型正義卻是進度遲緩,或是視而不見,令早年為建黨打拼的老黨員相當失望。

 

對於執政後的民進黨,在各縣市都有黨同伐異、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令這位創黨前輩相當憂心,也感覺現在的民進黨越來越讓他感到陌生,深恐如果未能加快基層從政人員的培養與素質的提升,未來地方上要想取得執政,恐怕會日益困難。

 

創黨黨員的心聲,不知黨高層可曾聽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