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錚(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教授)
賴清德政府即將上任,什麼昰各方所期待於他的首要任務呢?務實來看,兩岸和平不是能單方面解決的事情;產業界更不需要政府來告訴他們怎樣去永續發展。人民需要政府立刻解決的莫過於攸關民生和經濟之根本的能源問題。電力要可靠要足夠,還要清潔減碳,更要安全便宜。還有,不能分裂社會,反要能有益台灣團結。答案不是發展核能不是依靠風力水力太陽能,而是擁抱就在我們腳底下的地熱。
ECOnews四月二十七日報導,美國政府批准在南加州imperial valley建立一座採用最新的加強式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nal suarem, EGS)的發電設施,共十三部機組總發電容量達到900MW。若然,這將是全世界最大的EGS設施,是地熱發電的一個突破性躍進。三座這樣的地熱電廠就剛好等於台灣所爭議的核四的發電容量。而地熱發電廠一般只要核電廠的一半不到的時間就可以完戍。它不但是基載電力,更是永續無污染無需燃料的綠能。 EGS在台灣幾乎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設立,大小隨意。
[caption id="attachment_61176" align="alignnone" width="1024"] 冰島的奈斯亞威里爾地熱發電站 /維基[/caption]EGS的發展也讓地熱發電成為目前在歐美及其他大國備受注意的能源項目,也是龐大的油氣工業一個轉型的目標。它的原理可以簡述如下。由於地球球心的超高溫相當於太陽表面,而地球表層又是甴岩石和水所構成,所以在陸地上的任何一點向下鑽探,溫度會愈來愈高,遲早一定會碰到高溫岩層(超過𢸶氏130度)。某些地區特別是在大陸版塊相接的所在,會有透水的岩層造成高溫的水池。這些水池有時會相當接近表面,形成火山口、溫泉、及熱噴泉。傳統地熱發電就是從這些天然形成的高溫水池汲取蒸汽推動渦輪機來發電,並送水回水池。而EGS則是注水到高熱的岩層,用各種技術形成人工熱水池,再汲取蒸汽同樣發電。
[caption id="attachment_61177" align="alignnone" width="1024"] 清水地熱發電廠地熱井 /維基[/caption]傳統的地熱發電只能存在於地下有天然高溫水池的地方,因此探勘開採成本偏高,又會排出硫化氣體。EGS則沒有這樣的問題。這種構想在1970年代就有,而從2000開始也在歐洲實踐,但成本相當高。因為它的水平鑽探技術非常接近開採頁岩油氣的技術(但少用化學品),所以直到頁岩油氣起飛,EGS的應用才受到普遍重視。美國能源部正在致力把它的平均成本從目前的每百萬瓦小時$450(實驗工廠)在2035年前降低到$45(大規模商轉)。這樣的發電成本遠低於火力和核能,而和風力及太陽能相仿了。最新的EGS技術也減輕了注水到岩層可能引發小地震的風險。從鑽井到發電到併聯,一般只要五年左右的時間。而熱岩接近地表的地區的小型電廠甚至可能在一兩年禸投產。再加上地熱發電佔地相對較小,這樣的表現,足以讓地熱發電成為世界上優化的能源選擇了。
對台灣而言,更有意義的優點是地熱發電是一個可以人見人愛的新伙伴,超越政治融合藍綠白。相形之下,發展核電不論有理沒理,只能分裂台灣。
這方面的專家普遍認為,台灣不缺地熱發電的資金、意願和國際技術合作的夥伴;唯一的障礙只是法令和執行。如果新政府能夠立刻解決這個問題,包括充實去年五月底修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地熱專章,並訂立完備子法,落實快速審核申請案,那麼地熱發電完全可能在五年之內初見成效,並在十年之內完成多座可以比擬大型核電廠的大規模發電設施,不但解決缺電問題,還可以讓減碳政策達標。這才是台灣能源的王道解方。賴總統可願意提出以地熱領銜的能源建設,打響執政第一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