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總覺得自己有病」 檢查正常反而更擔心?「6點評估」是否過度焦慮

優活健康資訊網/王韻雅 2024.05.02 14:40


40歲許小姐近幾年一直非常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三不五時就往診所及醫院跑,頻繁請醫生幫她做各種健康檢查,每次檢查結果都沒有異常,但許小姐還是很擔心自己有潛在疾病沒有被檢查出來,因此每週要到醫院報到好幾次;即使身體沒有不適,她還是總覺得自己哪裡不對勁,後續到了精神科就診,才發現原來自己是「罹病焦慮症」⋯⋯


罹病焦慮症的症狀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楊宇祈指出,「罹病焦慮症」的患者通常即便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也會確信自己生病了。若是有一些身體現象或輕微症狀者,一般不被認為是疾病所帶來的不適(如流汗、打嗝、腸胃蠕動),這樣的感受可能被患者誤解為生理疾病症狀。

如果患有特定生理疾病,一般人可能只會有短暫性憂慮,然而罹病焦慮症患者卻是過度擔憂,與症狀的嚴重程度明顯不相符。如曾被醫生告知血壓偏高但已有長期穩定控制血壓,卻仍強烈擔心會中風而完全失去行動能力。

楊宇祈補充,在此擔憂之下,他們會頻繁就醫檢查,甚至到很多科別就診,就算所有檢查結果顯示身體無恙,也無法降低其擔憂,甚至有些患者會在家重複檢查自己的身體是否有異樣。如照鏡子檢查某些身體部位,也有人會在網路上頻繁且大量搜尋疾病相關資訊,看了之後又加深了對生病的擔憂。

有些人則會因為這種強烈的焦慮而逃避看醫生,或是不適當地避開某些情境,例如和生病的朋友見面、運動、去公共場所,這樣又進入了一個反覆擔憂的惡性循環之中,往往最後很可能會打亂生活步調、降低生活品質、影響工作狀況與人際關係。



罹病焦慮症檢測

生病感到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若常常憂心忡忡或緊張不己,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那麼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有「罹病焦慮症」。測驗看看,你是否符合下列6點情況?

  • 先入為主認為自己已罹患或將要罹患某種嚴重的疾病。
  • 未出現身體症狀,若有症狀也屬輕微。如果已患有另一疾病或有高風險可能罹患疾病,則擔心的想法是過度的或不成比例的。
  • 極度擔心自己的健康,易自覺健康狀況有異常。
  • 出現過度確認自己是否健康的行為(如頻繁就醫、反覆檢查身體),或出現逃避行為(如不去就醫)。
  • 擔心罹病的狀況已至少有6個月。
  • 此對罹病的擔心無法以另一種精神疾病解釋。


罹病焦慮症的風險及相關因素

楊宇祈指出,患者通常在成年早期或中期發病,有時候可能是因為面臨重大壓力,或是遇到一個嚴重但最終為良性的健康危機;也有一些研究發現童年有過嚴重被虐經歷者,可能會在成年時出現此疾病。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罹病焦慮症在兒童群體中是少見的;而對於老年人來說,這樣對健康狀況的焦慮可能著重於記憶力問題。 由於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與罹病焦慮症相似的症狀(如對健康的擔憂),或是罹病焦慮症也有可能共病其他精神疾病,建議可以尋求心理健康相關的正規醫療院所進行診斷。



罹病焦慮症的治療與建議

楊宇祈表示,如果民眾有上述的情況,建議可以到精神科/身心科尋求專業協助,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目前在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包含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 藥物治療:依循醫囑適當服藥(如抗憂鬱劑)可以幫助緩解焦慮、穩定情緒。
  • 心理治療:目前臨床上常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放鬆訓練等,透過選用合適的心理治療方法,可以協助您抒發感受、調整造成困擾的想法、調適情緒。

除此之外,也可以同時在生活中嘗試以下方法:

  • 在感到焦慮時適當轉移注意力至其他活動中。
  • 充實生活安排,多從事愉悅活動及運動,規律生活作息。
  • 練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
  • 減少重複查找疾病相關資料、看疾病相關新聞等。
  • 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適當與可信賴的他人聊天、抒發情緒,或是尋求協助。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