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29 告五人演唱會 妙天

看見災難後的復原力-創傷知情照護

中央社/ 2024.04.24 13:4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24 13:43:41)2024 年 04 月 03 日上午,在花蓮沿海發生芮氏規模 7.2 的地震,這起自 921以來的最大規模的地震,造成臺灣許多家庭因此分崩離析。當個人暴露在災害情境中,大腦會產生一連串反應以應付壓力,而壓力因應的機制會隨著時間、年齡、事件、對象等而有所不同,常見的壓力有兩種: 1. 良性壓力:能促進身體心跳加速、增加壓力激素濃度等,讓人能維持良好狀態以因應壓力事件。

2. 毒性壓力:長期處於負向或創傷經驗中,會導致人的大腦結構被破壞、影響器官發育,甚至衍伸情緒調節與行為、發展性創傷等問題,造成終身影響。

在災難發生過後,倖存者除了身體與居住環境的復原,還需要撫平看不見的心理傷痕。有時倖存者會在自覺或未覺察的情況下陷入情緒的漩渦,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幻覺或被噩夢纏身。這時,若倖存者的家庭照顧者或其他重要他人無法理解其情緒背後的原因而用批判、責備的角度要求倖存者向前看,恐會讓倖存者落入受創的循環,陷入無盡的黑色泥潭中。而「創傷知情」就是從人因應壓力的反應開始做了解,它強調理解創傷對於倖存者的重要性,當我們能用創傷知情的概念看待倖存者的受創經驗,便能用這些知識基礎重新解讀個人行為,從而找到更合適的回應方式,以協助倖存者重新找回安全與平穩的情緒狀態,增加內在復原的機會。2005 年美國創傷知情照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rauma-InformedCare)成立,開始推動創傷知情照護(trauma-informed care)取向的服務模式,該模式包含的 4 點要素如下: 1. 理解創傷(Realize):在陪伴受創的倖存者時,應抱持開放且信任的態度與倖存者互動,避免質疑倖存者所經歷的一切事物。 2. 辨認創傷(Recognize):每個人對於創傷反應的程度都不同,當倖存者出現特殊或非常理行為時,應避免做出譴責或批判,要意識到倖存者是受到創傷經驗影響,才會出現無法理解的行為表現。但若倖存者出現自傷或自殺狀況,則要盡快尋求警方或醫療協助。 3. 利用創傷知識作回應(Respond):當倖存者的家庭照顧者或其他重要他人,用創傷知情概念與倖存者相處,便能用知識重新解讀倖存者的行為,從而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回應。 4. 防止再度受創(Resist re-traumatize):陪伴倖存者的過程中,應協助建立能讓倖存者身心獲得安全、信任的環境,避免讓倖存者落入受創的漩渦。 災後倖存者在「創傷療癒與復原」的路上很長,需要倖存者與其重要他人一同努力前行。而「創傷知情」的概念不會聚焦在「你為什麼要這樣?」,而是會以同理為出發點,用接納與信任的態度看見倖存者所經歷的一切,攜手陪伴倖存者走向更好的生活。高雄「張老師」提醒您,任何負向經驗都可能對個人造成難以抹滅的傷痕,若有發現受身邊朋友出現嚴重的身心問題,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如:就診身心科、專業心理諮商師,也歡迎撥打「張老師」1980-依舊幫您免費公益輔導專線,「張老師」會在線上傾聽您的所遇到的困難且進行討論,陪您一同跨越低谷的山丘。

看見災難後的復原力-創傷知情照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