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胖症,意旨同時有「糖尿病加肥胖」的病人,比起單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併發症多,死亡風險高,但其實好好跟醫師配合,及時選對適合藥物治療糖胖症,仍有機會提前預防。
一位63歲中年婦女,罹患糖尿病已經15年,即使陸續都有就醫治療,身體仍然經常不舒服、疲倦,醫師也一個換一個。兩年前來到優康家診所,院長謝明家醫師檢視婦女的狀況,發現她從小就有肥胖困擾,身高160公分體重卻高達88公斤,是很典型的糖胖症病人。在用藥上,該婦女每天得吃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4種口服降血糖藥、再加上施打胰島素,糖化血色素仍是9%,未達血糖治療目標。
在謝明家醫師的建議下,婦女的血糖治療藥物上改為能同時控糖以及降體重的口服藥物,兩年下來,糖化血色素已經降到6%,體重減至70公斤,足足降了18公斤,每日減為三種口服降血糖藥,血壓跟血脂都達標。婦女說,「健康狀態從來沒有這麼好過。」因為自己從年輕時就一直有肥胖的困擾,多年前確診糖尿病,隨著年紀大,身材也越來越走樣,藥越吃越多種,如今終於如釋「重」負!
令謝明家醫師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身高155公分體重90公斤的太太,罹患糖尿病20年,卻因為對多種降糖藥都過敏,讓許多醫師束手無策,糖化血色素越飆越高,高達10%。轉至該診所後,謝明家醫師一樣從體重下手,再加上近幾年有新的口服降糖藥物上市,終於讓她找到不再會過敏的藥物,目前這位太太的體重大幅下降之外也成功降糖,糖化血色素維持6%。
上述案例都並非特例,謝明家醫師說,「病人若適當的時機選對好的藥物給他使用,就會有效果。」
糖胖症治療有「重」點
台灣受慢性病困擾的病人日漸增加,加上警覺性低,往往等到確診糖尿病時,才願意來接受治療,謝明家醫師指出,台灣約有一半以上人口屬於過重或肥胖族群1,符合糖胖症條件者達八成2。而糖胖症的主要原因第一是遺傳,第二個就是後天環境,如飲食及運動的影響3。
而台灣健保制度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第一線治療優先使用Metformin(二甲雙胍類藥物)。若治療效果不佳,才可考慮其他藥物。謝明家醫師分析,若參考國際指引的建議,越早使用到適合的藥物,對於控制血糖、減輕及維持體重,以及降低併發症風險效果更佳。
謝明家醫師也呼籲,如果能提前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包括胰臟胰島細胞功能和胰島素阻抗,甚至盡早根據國際建議的用藥指引,搭配適合藥物治療就能避免許多風險。
醫病共享決策 及早選對藥物
謝明家醫師指出,糖胖症最基本的目標,就是要讓血糖、血壓、血脂均能獲得控制,並進行體重控制。過去降血糖藥物考量點有三點,第一降血糖的能力,第二是否會造成低血糖,第三是否會讓體重增加。
但隨著許多藥物日新月異,患者選擇也更多元,還可以考量同一藥物是否有機會帶來預防併發症的加成效果,一石二鳥:舉例來說,為避免患者不受慢性腎病或心臟衰竭等疾病影響,可以選擇降低器官損傷風險的降糖藥,例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對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使用預防心血管併發症的糖尿病藥物,以降低其併發症風險;對於糖胖症患者,醫師能選擇同時可降糖及減重的糖尿病用藥,例如針劑與口服的GLP-1受體類似物(俗稱腸泌素)。
謝明家醫師表示,對於有多重慢性的患者而言,以上述的思維選擇藥物,用藥種類可降低,病人接受度也更高。因此提醒患者,可與醫師進行共享治療決策,在治療初期就選擇合適自己病況及需求的藥物,醫師也會根據臨床用藥資料進行評估,與病人共同討論哪些藥物搭配,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文 / 謝承恩、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