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胸痛雖日常不算罕見但也得注意,尤其同時觀察到下肢水腫等症狀,更得留意是否「主動脈瓣膜狹窄」,其嚴重會影響生命安全,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專科護理師潘姿菁說明及分享,提醒出現症狀的民眾留意。
胸悶、胸痛、又下肢水腫?
留意「主動脈瓣狹窄」早檢查。
什麼是「主動脈瓣狹窄」?
簡韶甫醫師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主動脈瓣膜因鈣化、增厚等原因,使得張開困難的疾病,將使得血流受阻,影響心臟及循環功能。
為什麼會發生?
主動脈瓣膜狹窄病因可分成先天性、退化性、風濕性三種。70歲以上以退化性居多,70歲以下則先天性、風濕性居多。退化性主要和年齡、抽菸,以及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有關。風濕性則和「β溶血性A群鏈球菌」感染有關,不過隨著疫苗接種越來越少。
會出現哪些症狀?易忽略?
簡韶甫醫師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起初可能無症狀,容易被忽略,陸續因影響心臟及循環,將出現胸悶痛、呼吸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心絞痛、昏厥、心臟衰竭,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平均存活年限分別約為5年、3年、2年,若為嚴重主動脈狹窄則有猝死的風險。提醒若出現前述相較輕微的症狀時就應及早就醫檢查,嚴重症狀更不可輕忽。
主動脈瓣狹窄會做哪些檢查?
4檢查說明,超音波為最主要!
4檢查,心臟超音波為最主要:
簡韶甫醫師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相關檢查可包括心臟超音波、心導管檢查、電腦斷層檢查、運動功能測試等。其中心臟超音波檢查是最主要的診斷工具,除了能顯示主動脈瓣膜狀態之外,也可估算壓力差、開口面積、左心室狀態等。
各項檢查說明:
心導管檢查則可測量左心室及主動脈根部壓力,透過壓力差了解嚴重程度,也可同時檢測是否有合併其他冠狀動脈疾病。電腦斷層檢查則可測量鈣化指數、主動脈根大小、冠狀動脈開口高度,以及是否合併冠狀動脈狹窄等。運動功能測試則可檢測出無症狀的主動脈瓣膜狹窄,若在運動功能測試出現相關症狀,可介入性治療適應症。
主動脈瓣狹窄治療手術為主,
鼓勵與醫詳細討論最佳策略!
藥物治療:
簡韶甫醫師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在治療上可分成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方面目前尚未被證實可改善的自然病史,只能緩解症狀,例如以利尿劑緩解心臟衰竭症狀。
手術治療:
手術方面置換手術是唯一可改善預後的治療方式,術式考量症狀、年紀、主動脈狹窄程度等決定,包括開心瓣膜置換、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經皮主動脈瓣膜成形術等。
傳統開心瓣膜置換與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相比,後者傷口小、復原快、也不需要體外心肺循環,不過此術式會需要考量患者年紀、開刀風險、有無其他適應症等。至於經皮主動脈成形術,由於術中造成中風、嚴重主動脈閉鎖不全併發症、再狹窄的機率都高,目前僅限於緩和治療,以及銜接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的過渡治療。
手術瓣膜選擇:
置換手術選擇的瓣膜可分機械性、生物性瓣膜,機械性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以減少血栓發生的危險性,也因藥物影響患者會有出血風險。生物性則可先吃3-6個月抗凝血劑,待血管內皮細胞長到瓣膜上,可考慮停止服用,不過瓣膜的使用年限就相對較短,約10幾年左右。
不論是自己適合哪項手術、自己期待中有哪些需求、或想了解自己適合哪一種瓣膜等,欲詳細綜合考量,都鼓勵多與醫師詳細討論。
她主動脈瓣膜狹窄引胸悶痛,
經導管置換手術後順利出院!
潘姿菁護理師分享,日前就有一名83歲女性案例,因一年多來呼吸喘、胸悶痛、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在醫師考量高齡及多重慢性共病,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術後一周觀察未見任何併發症,術後心臟超音波顯示情況改善,並且沒有逆流跡象,案例康復出院後定期返診。
簡韶甫醫師叮嚀,主動脈瓣膜狹窄起初可能無症狀,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進行詳細檢查。面對手術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手術。手術後則應定期返診、妥善用藥、並密切注意相關症狀。如此一來更有利確保安全。
《延伸閱讀》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常見迷思破解!專家帶你正確認識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