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科學】超越時空的身心靈科學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日本宮崎縣的海邊,有一座名叫「幸島(Kōjima)」的小島嶼,沿著海岸繞一圈,大約只有4公里長,島上住著將近100隻日本猿猴,這些猿猴會到海邊游泳,吃蕃薯時,還會先用海水洗乾淨再吃,因此獲得「文化猿猴」的美名。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今西仁治(Jinji Imanishi)和板谷潤一郎(Junichiro Itani)曾在1950年投入幸島猴群的研究,他們成功地利用蕃薯飼養野生猿猴,並提出「人類以外的動物都有文化」的理論。京都大學研究員水戶小月(Mitosatsue)對所有猿猴進行了戶口登記,同時發現猴子洗碗和吃蕃薯的習慣,以及牠們模仿學習的過程,為猿猴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猿猴水洗蕃薯vs.山雀開瓶喝奶
根據文獻記載,在無人居住的幸島上,住著約20隻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天然國寶級動物的日本猿猴,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於1950年後,開始對這些猿猴餵食蕃薯。研究員發現,猿猴在吃蕃薯前,會用手拍落蕃薯上的泥巴,但是到了1953年,有一隻1歲半的母猴突然開始把蕃薯拿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乾淨的蕃薯;很快地,一部分的猿猴也開始模仿這隻母猿猴的清洗動作。
到了1957年,約有3/4的猿猴會將蕃薯放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不可思議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當幸島上清洗蕃薯的猿猴數目增加的同時,其他島嶼,包含遠在200多公里外的高崎山(Takasakiyama)的猿猴,也被發現有同樣清洗蕃薯的行為,這些猴群與幸島的猴群相隔非常遙遠,完全無法接觸,更不可能互相模仿。
幸島猴群遠距離傳播洗蕃薯習慣的過程,後來被稱為「百猿現象」,也就是當某種行為的個體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可能會超越距離空間的限制,從原來的地域散布到其他地區。
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12歲以上的公猿猴,顯然很難接受周遭猿猴的影響,而改變吃蕃薯的習慣。這個現象在人類身上也可以看到,一般居於領導地位、年長的、男性,都會抗拒新潮流,不易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
除了猴子會洗地瓜,還有山雀偷喝牛奶的故事,也一樣引人入勝。英國鳥類學家Robert Hinde曾蒐集數百份針對英國鳥類觀察者、送奶員及訂奶人所作的問卷,並於1949年發表在「British Bird」雜誌的文章中,詳細記載了人們與山雀長達2、30年的牛奶之爭。
由於鳥類的消化道無法消化乳糖,因此漂浮在牛奶上層、不含乳糖的奶油層,一向是鳥類極佳的食物來源。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英國奶農會在清晨把未封口的牛奶瓶放在訂戶門口,而英國的山雀就會搶在這個時間,衝進瓶口吃掉上層的奶油層。
為了避開山雀的突襲,奶農從改變送牛奶的路徑,一直進化到使用蠟紙板、金屬蓋等;然而到1930年時,英格蘭10個鎮的山雀已經全部學會開金屬瓶蓋,甚至會把整個牛奶瓶抓到安全的地方,再去啄食瓶蓋內側的奶油。
經過近數十年的鬥智鬥力,直到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奶農結束了瓶裝牛奶的銷售,才讓這場人鳥大戰告一段落。
Hinde於1949年發表1920至30年代的調查結果後,在各國引起迴響,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動物學家Nikolaas Tinbergen也運用Hinde的方法,進行了問卷調查,他驚奇地發現,荷蘭有些地方的山雀也會開蓋喝奶。
讓Tinbergen感到訝異的是,由於二次大戰的關係,荷蘭的奶農在1947年之後才開始送牛奶,而山雀的壽命一般不超過3年;也就是說,荷蘭的山雀可能天生就知道如何開蓋子。這個研究成果顯示,文化的傳播可以超越距離,甚至超越世代,傳給下一代子孫。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
近代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提出整體性的心理結構概念,他認為人格結構由3個層次所組成,分別是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
意識是個體清醒時的知覺;個人潛意識則與個人的童年經驗與養成環境息息相關;至於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意識,指的是全體人類共有的某些潛意識內容,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以及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
榮格曾用「島」作比喻,露出水面的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因潮來潮往而顯露的水面下的地面,是個人潛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潛意識。
從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妥切地解釋了猿猴與山雀可以遠距離與隔代傳遞文化的現象。
佛教經典《心經》曾提及「眼耳鼻舌身意」,前5項(眼耳鼻舌身)在生理學上屬於器官物質體,再以人體感受的「色聲香味觸」加以比對,可發現兩者是互相對應的。
也就是說,「眼」相對應於「色」;「耳」相對應於「聲」;「鼻」相對應於「香」;「舌」相對應於「味」;「身」相對應於「觸」。
「色聲香味觸」,可說是身體感官接受外界物理化學的刺激後,所產生的感受,這些刺激源分別可用不同的方程式來表示:
眼→色 光波方程式
耳→聲 聲波方程式
鼻→香 擴散方程式
舌→味 化學平衡方程式
身→觸 運動方程式、電磁方程式
意→法 信息方程式
然而,有趣的是第6項「意」相對應於「法」,如果照佛經的對仗規律,「意」應是身體的感覺器官;「法」則可用一能量方程式來代表,依推論,很可能就是信息方程式。
從榮格集體潛意識的角度分析,人們心中的意念,事實上可能不一定是個人的主觀想法,而是接收空間中的信息場而產生出來的。
科學家對身心靈的探索
近年最熱門的天文物理發現,莫過於隱密物質(占宇宙能量23%)與隱密能量(占宇宙能量73%)理論,科學家估算,宇宙中的一般物質(星星、月亮、太陽等)僅占4%。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教授於2014年發表於佛學與科學雜誌的文章認為,「信息場」有意識、有能量,可能就是隱密物質的成分;「意識體」能與物質世界產生交互作用,應該也是隱密物質的一部分。
另外,李嗣涔也曾藉由「手指識字」的實驗,接觸到看不見的靈界,因此他進一步推論,真實的宇宙是一個8度空間的「複數時空」;我們身處的物質世界是4度的實數時空,而另一個4度的虛數時空,就是俗稱的「靈界」。
李嗣涔認為,意識其實是一種量子現象,任何一個實數時空的物體,在實虛空間都有一個形狀一樣的結構,此為「一物兩象」,只要物體進入宏觀量子狀態,當虛數部分出現,意識就出現了,因此萬物皆有靈。
量子力學中,任何粒子或物體的運動,必須滿足薛丁格(Schrodinger)或狄拉克(Dirac)方程式。粒子的波函數解,或是量子場論的量子場,都是複數函數。科學家無法理解複數函數解,於是將波函數做絕對值平方,得到粒子的機率密度。雖然,機率解幫助我們用另一種角度詮釋波函數解,但也喪失了很多原本的物理性質。李嗣涔提議用8次元複數空間來解釋物質界與意識界的變化,很有機會可以解答長期以來量子物理學的瓶頸。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Burkhard Heim畢生追求統一場論,他提出包含12個維度的時空理論(如下圖),包括空間、時間(d1至d4)和一個能量控制場(d5和d6),以及全球信息場(d7和d8)和精神思想的意識場(d9至d12)。
場及意識場,看似已完整敘述了身心靈現象,可惜文獻中的資料甚少,無法進一步理解研究。
東吳大學物理學教授陳國鎮所提出的生命多重結構,包含物質體、能量場、信息場與心靈、本性等,提供了科學界研究的線索。
修行要先超越意識
對身心靈討論最多的,應該是佛教界。唐三藏創立佛教唯識宗,唯識經典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來解釋世界;唯識的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現象都由有情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再根據第八識所變現的外境影像,進行接收、思考與運作。因此,阿賴耶識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
悟覺妙天禪師曾說,禪修就是要超越時空;超越了時空的世界,才能超越潛在意識,進入智慧的世界,也就是心靈的世界。
禪師解釋,修行要從意識開始修起,佛家說的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也就是潛在意識;第六意識是經過五官「眼耳鼻舌身」的資訊所產生的意識;所以修行要修回到原點,也就是讓意識歸零。
妙天禪師依其自身的禪定經驗,提出15次元世界;7次元以下是物質體生命的世界,8次元以上是意識與靈性的世界,而佛是在15次元以上的世界。
從榮格心理學、李嗣涔8度複數空間、Heim 12次元時空、陳國鎮生命多重結構,到佛教唯識理論與妙天禪師15次元時空,都認同高次元時空是意識與心靈的世界。我們可以期待,這些理論對於後續的物理、心理、天文及生命科學,應有極大的貢獻與影響,然而對修行人而言,如何從低次元空間跳脫到高次元時空呢?
佛經《菩薩處胎經》記載,彌勒授記後,將於56億7000萬年後成佛。依傳統佛教觀念,彌勒佛是下一個成就的佛陀,然而人生只有短短100年,能投入修行的歲月相當有限,因此,這個觀念讓一般佛教徒陷入迷茫的五里霧中,甚至落入累世累劫難以解脫的境地。
對於這段經文,悟覺妙天禪師從身心靈的角度,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禪師認為,修行人若能跳脫五官、六意、七識,就能見證內在的自性佛;換句話說,自性佛就是未來佛——彌勒佛。
透過禪定進入高次元時空
禪師認為,修行要從禪定中進入智慧的層次與法界,經過「深定、正定、妙定」的禪定層次,超越六根意識(現在所想的、所做的一切)、超越第七識末那識(過去累世的業力)、超越第八識阿賴耶識(空識),最後進入第九識菴摩羅識(清淨的光明本體,也就是自性),達到身空、意空、心空、業空,進入光明智慧。
從悟覺妙天禪師的解說,可以讓我們清楚明瞭修行的目標與方法。現代物質文明進步迅速,令人目不暇給,人類的心靈被侷限於低次元的物質世界,而產生各種迷惘與痛苦。愛因斯坦曾說:「直接領悟的心(intuitive mind),是上天給我們的神聖禮物,理性思考(rational mind)是祂的忠誠僕人」,我們的社會居然把一切榮耀歸於僕人,卻忘了禮物的存在;愛因斯坦的這段話,頗有禪宗大師棒喝世人的味道。
近代科學進展已經將遮蔽在世人眼前的薄紗漸漸掀開,讓人們更容易理解複雜的身心靈世界;然而如何跳脫,還是要靠扎實的修行功夫。如果現代人也能修禪定,從三次元的物質世界,超越到高次元的心靈世界,跳離五官、六意、七識的束縛,而得到解脫、自在與歡喜,無非是一個更有智慧的選擇。
黃金龍博士 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現任: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中華兩岸三和文教美容養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生學會理事長
DynaDx cooperation Senior Advisor
杏群診所康活麗苑自然醫學部主任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淡水禪修會館負責人
修行資歷:
自1996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