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奔騰思潮》《周處除三害》的文化意識(段心儀)

聚傳媒/ 2024.04.12 11:30

奔騰思潮》《周處除三害》的文化意識(段心儀)

奔騰思潮》《周處除三害》的文化意識(段心儀)

照片取自《周處除三害》海報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周處除三害》本是中國民間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但今年《周處除三害》指的卻是正在大陸上映,一部臺灣小成本製作的B級片,連續10日拿下單日票房冠軍,觀影人次突破千萬,吸睛至極。因為內容有黑幫復仇、宗教斂財等大陸禁忌情節,怎麼能通過審核?立刻引發各界關注。

    苦於審查制度已久的大陸電影從業者,期待這是某種鬆綁的信號;逢中必反者認為大陸當局是藉此片醜化臺灣治安;更有人將其視為「政治寓言」。觀影者最爽的當然是主角陳桂林最後處決尊者及信眾的快意恩仇,但全劇最耐人尋味的也正是那一段。

    這個世界已經被各種宗教與政治的謊言籠罩在層層迷霧中,與魯迅《吶喊》自序提到的的「鐵屋」一般無二,沉睡在謊言中的人們不知自己正在飲鴆止渴,揭露真相的人卻要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化身尊者的殺手林祿和,一襲純白衫褲,飄然於青蔥綠野,勸人放下執念與外緣,方得身心清淨。這套說詞無懈可擊,難怪信徒誓死追隨。但尊者清癯的外貌下隱藏的是殺手貪狠的心,所有信徒捨棄的「外緣」─財富,都被他轉納入囊中,被陳桂林當眾揭露真相後,更毫不猶疑奪人性命。但謊言被揭穿後,為何信眾還是無怨無悔地跟隨?

    林祿和面對陳桂林指控他殺警六人時,反問:「颱風、地震死了多少人,為何不去責問天地?」輕輕就卸除自己滿手血腥的罪孽,卻也落實他整套理論系統性的雙標:信徒要放棄財物方得清淨,他卻笑納;信徒入教時要鞭打認罪,他卻以萬物為芻狗…。雙標當然不合理,信眾怎麼會接受,這應歸責編劇功力不足嗎?但放眼今日,無論臺灣還是美國,個人、黨派、政府明目張膽的雙標,已成為常態且佔盡便宜。人我標準一致者反而自我設限,處處受制他人。這種亂象讓社會瀰漫一股怨氣,難怪陳桂林處決陳桂林,也處決不畏死的跟隨者時,社會的抑鬱得到了紓解。我想,甚至孔子在世,也不會反對。

    魯定公時,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主管司法,才七天就誅殺了魯國大夫少正卯,曝屍三日。這件事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孔子三千弟子曾多次被其吸引走,致孔門「三盈三虛」,唯有顏淵不為所動,是私怨。學生子貢也向老師討個說法,孔子很清楚的說明理由:人有惡者五,盜竊不在其列。

    一、內心險惡卻深藏不露。二、行為乖張而意志堅定。三、言論偏頗卻辯才無礙。四、認知邪惡而學識廣博。五、對作惡的人廣施恩澤。少正卯五者兼具,又極有煽動性,不誅之,禍及家邦。孔子最討厭巧言佞色,應該就跟少正卯有關。

    一部片的片名代表影片的核心精神。《周處除三害》正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人本。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曾說:「我們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他們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當其他文明「以神之名」時,中華文化則「以人為本」。所以片中主角陳桂林一念之間幡然悔悟的機制是自己的是非心啟動的,周處也是。啟動人的是非心去決定自己的行動,正是中華文化與基督教等一神教文化最大的區別,也是21世紀全世界困於俄烏、以巴戰爭時最好的解方,更是在這個文明競爭的時代中,中華民族最大的強項。

    片中主角陳桂林不只是快意恩仇,還堅持除魔務盡的理念,不留禍根在人間。臨刑前清清朗朗的眼神,說明他對真理堅定的信念。但一個人的抉擇雖取決於個人特質及文化的特質,其實也取決於生命面對的真實處境。同受中華文化薰染的日韓兩國,面對宗教議題,卻似乎沒有塑造《周處除三害》類似角色與情節的自信,影片最後總是留個邪惡再起的尾巴。這是文化信念的不足?還是國情有異?也許當一個國家政經長期被把持在幾個家族手中,號稱民主,事實上階級分明,說到「人本」二字,難免底氣不足吧!相形之下,兩岸階級翻轉的能動強大得多,這方面的文化意識相通,結局才能大快人心。

 

作者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