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文】楓林有多賢

銳傳媒/編輯中心 2024.04.10 20:00

文/呂慧

讀岳南著《陳寅恪與傅斯年》(2010.6.1陝西師範大學出版)

多少年來我的心裡總響著一種聲音,有時像山巔上狂風怒吼,有時像江河水流潺潺歎息,長久地重複又重複著,不知它由何而起?它一定是跟著我的基因而生。這聲音經年累月,十年,二十年......半世紀後已凝固成鮮血顏色。像那滿山岩石隙縫迸流出來的岩漿,在暗處一代又一代,在同一個地方噴火、滾燙、灼傷過後的顏色。大家好像聽慣了那聲音,對那顏色引發的疼痛似乎也慢慢地麻木了。時間記錄了歷史,七十餘年後,這一段歷史終於有了它自己的生命。

上個月我從圖書館借來岳南先生(2008年)著《陳寅恪與傅斯年》這本書。很多年前我讀過《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對他的學養和人格敬佩不已。對傅斯年先生比較不熟,但這二位的大名,在中國文化上的成就與地位如雷貫耳,借來這本書主要是想了解後者。作者岳先生花了不少心血將中國這一段亂世裡所發生的事鉅細靡遺詳述了,多處都有詳細的註解。我非歷史學者,但也看到了作者之用心。

當看到有關蔣介石派傅斯年赴台接管台灣大學時,歷史的聚焦在我的眼裡立刻拉近放大,場景處處清晰起來。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退出台灣,終止第二次世界大戰。蔣介石接受台灣。

下面摘錄自《 陳寅恪傅斯年》P. 375~376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出席由蔣夢麟召集的“農復會”一次會議,討論農業教育改進和保送台大學生出去深造的問題。在這個會上,傅斯年提了不少意見......下午會議開始後,傅斯年登台講話,但主要由時任台省“教育廳廳長”陳雪屏作答。大約到了5點40分“參議員”郭國基突然蹦將起來質詢有關台大的問題。這郭國基乃台灣省屏東人,生於1900年,曾留學日本。此人好勇鬥狠,一生的理想追求就是造反起事,佔山為王,或先把天下搞亂,然後再由他出面來個“天下大治”等......他對國民政府派員接受台灣極不甘心,再度糾集蔣渭川、王添丁等一批流氓惡棍,與以國民政府接受大員陳儀為代表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公開叫起板來......

當時的台灣大學屬台灣省政府撥款,郭國基便以地頭蛇身份,怪叫著向“傅大炮”斯年開起火來......台大之招生,尺度已盡量放寬,招生人數已達最大限度,但各界仍不滿意,特別是郭國基輩糾集部份失意政客,以各種方式和手段向學校施加壓力,惹得傅氏極其腦火憤怒......於是傅不得不二次登台講話。......郭又提出台灣大學用的是台灣人的錢,就應該多聘台灣教授,多取台灣本地學生,否則便是與台灣人民作對云云......傅稱台大考試對台灣學生已盡量照顧,考慮到台灣學生的國語水平較差,在錄取時專門規定國文科分數比大陸學生降低10分錄取等……】

讀到這裡時我瞬間明白了,長期縈繞在我生命基因裡的那股聲音,為何嗚咽?因何咆哮的緣由了。郭國基:1900年生於屏東東港。留學日本,1925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院。蔣渭川:1896年2月2日生於台灣宜蘭縣,1939年當選為台北市市議員。其兄蔣渭水是醫生,他們兄弟都是當時社會運動著名的領袖。今讀岳南先生筆下的郭國基、蔣渭川......等人,把他們說成地頭蛇、地痞流氓、惡棍、無賴……之輩。

當時被公認的社會頂尖精英們,卻被岳南先生說成只想佔山為王的地痞流氓,那麼台灣其他的普羅大眾,在他眼裡不都等同螻蟻、草芥了嗎?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不知什麼時候,從哪一張嘴巴吼出來:“台灣沒有人才!”,“高級外省人!”……。因我長年生活在國外,首次聽到這樣的話時先是刺耳,再是刺心更後是痛心。我不相信,便問了身邊所有可能問到的人。台灣人好像都聽慣了,心中的憤怒被厚道的本質長期浸泡著,也或許處在特殊的環境,早就見怪不怪了 。我還去問與我不同DNA的一個朋友,我們都在國外生活半個世紀了。當我問:『妳覺得台灣當年那樣的大學聯考制度公平嗎?』她默不吱聲,當我反複一問再問,她只拉扯出毫不相關的話來搪塞。在我心眼裡她與中國並無任何瓜葛,從未踏足中國,若問她中國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誰?她也不知其然,只因身份證上,戶籍法規必須註明與他父親同樣的出生地,這便是她下降人生註定要與中國牽連;我常懷疑一個冷冰冰的地理名詞,遙遠又陌生的名字,何以能讓人情繫一生?為什麼?我對人性了解真是太少了,她不是唯一的特例。她不願回答我當時的聯考制度公平與否?這個不回答就是最響亮的回答!我再三閲讀岳先生描述的那一段話,次日即打長途電話到安大略省溫莎城給真媛姐。

我是1969年踏出校門,同時也踏出臺灣國門,先在加拿大溫哥居住。1973年轉進安大略省溫莎(Ontario Windsor)當時那是個小城,台灣人很少,學術圈很小,很快便結識溫莎大學數學系林哲雄教授和他的夫人張真媛主任。‘台灣沒有人才......高級外省人......’ 這樣的話聽過後一直‘如鯁在喉’故此要介紹下列我所認識身邊的幾位台灣朋友。

[caption id="attachment_57754" align="alignnone" width="2560"] 右起:林哲雄教授、張真媛主任。圖/作者提供[/caption]

一、金童玉女:林哲雄教授和張真媛主任

小說家、東方白先生的名著拍成電視劇《浪淘沙》,書中的主要主角名字:江東南,多處主角的描述,是根據‘張棟蘭’先生的真實事蹟。小說內容的體材,部份是張先生所提供的,主角之取名東方白先生說過,故意讓讀者有所聯想。張棟蘭先生曾任新竹縣立中學校長。張真媛是張校長最小女兒,家中上有二兄一姐,一家共是三博士加一準博士,二人在美國,二人在加拿大。張真媛是家裡最小的女兒,1959年台灣大學聯考乙組,由她摘得狀元桂冠。她在溫莎修完全部博士課程後,就找到了好工作,便決定放棄了寫博士論文(反正她們家博士太多了)。

林教授在溫莎大學數學系任教。他在我的記憶裡是一個充滿了陽光和生命力的人,當時我家住大學附近。常常在我去游泳的路上會遇到他,一身短褲運動裝,滿面紅光,迎面相遇時他會放慢腳步,作個招呼的手勢。他臉上的笑容寫滿了真誠、開朗又自信,教書之餘去學木雕,成績斐然。每做客他家,真媛姐興之所至,會拿出幾件林教授的新作品分享我們。

林教授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言談中說:『......中學上課時,當老師拿著藤條向我走過來,我就從窗戶跳出去......』後來又聽他說:『只要國民黨還在當道的台灣,我是不會回去的!』亂邦不居的原則舉世皆然。他家兄弟五人,四個醫生,他說:『我們家醫生太多了,我不跟哥哥們走同一條路,選擇進入數學領域。』

1959年,社會上眾所矚目的公費留學考放榜,林哲雄教授榮獲桂冠。為什麼當年極端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又籠罩著白色恐怖的社會氣分,金字塔最頂尖的、最耀眼的兩顆星星都落到他們家?不得不讓人相信,人間真有“金童玉女”的降臨,他們這一對當之無愧。最讓人唏噓的是林哲雄教授,說到做到,一直沒有再踏入國民黨當道的故鄉,儘管那最是他日思夜想的家園......。真媛姐說她當年台大心理系有13個同學,只有一人留在台灣,其他全都出國。

二、被忽視的一道歷史華光:以故鄉為榮者全世界終會以他為榮

1979年我重回溫哥華定居。這個加拿大人心目中山明水秀、人傑地靈的桃花源。

今年(2023)元月元旦晚間,我打電話給楊正昭醫師,一是向他賀年,二是問他當年參加台灣大學聯考的事。真是太巧了!他告訴我1950年參加台灣大學聯考。1945年日本退出台灣,之前殖民地的台灣當然一直使用日本語文。台灣考生要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學習一種全新的語文和國民黨帶來的大批中國考生競爭,這是何其不公平?我想知道當時政府如何處理這一件事?即使上述文中說台灣考生國文科降低十分,我覺得這對台灣本地考生絕對是不公平的,同時我也想知道這一次聯考,台灣生和中國生錄取比例等問題,向楊醫師請教。以下節錄我們對話中一小段。

楊:沒有!沒有國文科降低十分的事!
我:重複再問同一個問題,又念了書中幾段文字給他聽。
楊:沒有!沒有此事!如果有,我應該會記得。
我:有多少人參加考試?
楊:不記得了,總該有幾千、幾萬吧?我記得我們那一年錄取了八百人。 我們醫科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台灣人(這是有其特殊歷史背景,本文不作贅述)要入醫科太難了,記得那一次我們的數學科考試,班上有2/3人考0分,我是38分。我太太是英語系的。她班上絕大多數是外省人,本省人寥寥無幾。

我想這是必然的,想當然爾!我和楊醫師一個小時又四十分鐘的電話訪談中,印象深刻。91耄耋之齡的他,雖然身患多種慢性疾病,活動必靠輪椅,但是心態樂觀,仍然積極閱讀各種書籍。最讓我敬佩的是他的思緒反應還是如此敏捷 ,中國語文表達能力在台灣高齡人群裡,是少有的流暢清晰。交談中完全沒有中斷,他還提供了我其他諸多保貴的訊息。

當年台灣留學生離開了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能在國外呼吸自由的空氣,他們都覺得需要把為數不多的同鄉集合起來。1966年宋善青教授由東部大學轉到溫哥華UBC,他擔任全加拿大台灣同鄉會第三屆會長剛好期滿。楊醫師為宋教授接風洗塵之際,談到我們這裡也應該成立一個台灣同鄉會。就在這一天,溫哥華的台灣同鄉會,便在楊府裡正成立。

台灣同鄉會這名詞現在聽來只是一個名詞而已,但這是當時每一個台灣留學生都害怕的。因為國民黨白色恐怖的觸角,隔著太平洋仍然深深地伸進留學生的各個團體。台灣同鄉會被國民黨定為‘叛國組織’,當然參與者都是叛亂份子,調查局裡每個人都立有檔案。當時為數不多的台灣留學生離鄉背井來到他鄉異地要站穩腳步,應付學業、事業、經濟、家庭外,還有多少餘力來沾惹這種“獨(毒)事”?

年輕學子們要在異國社會取得一席之地豈是容易的?何況以當時大家的經濟條件,回鄉省親絕非易事,再加上無人敢忽視的那一層白色恐怖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當時遊子們‘回鄉’的夢,只能在夢裡圓了,因此同鄉會便為大家提供了這樣的場所。楊醫師和宋教授成立台灣同鄉會的初衷,只是單純的聯絡鄉情,逢年過節大家團聚吃家鄉菜,唱台灣歌,說自己的語言,彌補一點精神上的、鄉愁的缺憾。聽說歡會最後的節目是合唱鄉親所熟悉的故鄉歌謠,每到這時個個定然淚流滿面......如此單純的鄉親團聚都會被釦上‘台獨’的政治活動,讓海外年輕的學子們聞獨(毒)卻步。

當時有膽量來參加同鄉會的人本就不多,會長的產生極其困難,更有中途退出的情形發生。本地第六屆會長期滿,無人願意出來承擔。周石榕博士,義無反顧地站出來接下這個擔子,也是從他開始規定每位會員都要輪流當會長。當然,只要參與同鄉會者,各個都是黑名單的榜上人物、叛亂份子,讓他們有家歸不得,還會給台灣的家人帶來若干的困擾。故此,他們都不敢隨意踏入故鄉,以身涉險。

這些海外英年才俊,經過一波又一波的大浪淘沙,挑出來的留學生必定都是有才者,有才兼又有德,德者終生蓄蘊著對故鄉的深情,這才是最難能可貴。據我所知這些精英們每一位都在學習與工作有限的時間裡,不畏懼國民黨無所不在的爪牙,明裡、暗裡參與台灣同鄉會的組織,創建與發展貢獻一己寶貴的時間和金錢。最為海外台灣人耳熟能詳的《陳文成事件》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統計系教授、陳文成博士。他不信邪,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事,為什麼不能回故鄉?而白色恐怖,殘酷的手段,毫不避諱地向台灣人證明“殘暴”不須給理由!一位年富力壯,正當貢獻人類的英才,回到故鄉幾天之後,被曝屍於台大校園內,如此殺雞儆猴的手法毫不避諱!

【楊正昭醫師:1932年3月生於台灣台南】二歲時隨父母到滿洲國,在日本人的環境裡受教育,十四歲回到台灣。1950年考入台大醫科。早期 “留學生”這個名詞在所有的台灣人心目中都是令人敬羨、金光閃亮的傑出人物。能出國留學都是獲得外國獎學金,學習成績斐然的佼佼者。

1999年溫哥華兒童醫院首次要購買四台葉克摩(ECMO)需要經費加幣25萬。楊醫師是我們本地的婦產科醫師,他自願當起總召集人。全靠他夫妻零星賣票籌得的款項。他特別對我一再說明;所募得金額,完全沒有任何商業資本家的贊助,言外之意募款過程的辛苦,可想而知。若非秉持博大的愛心,如何籌足這一筆龐大的數目?最後這件義舉,終於天助人助籌到三十萬元,圓滿達成任務。僑務委員會,曾代表蔡英文總統帶來兩面鏡屏和就職的紀念酒,一面贈予楊醫師:“蠻聲蓬島”,一面贈予宋教授“譽流鄉邦”。

【宋善青教授:1924—2023生於台灣竹東】

宋教授生於醫生世家,其父在台灣竹東區創建了長春醫院,這是當地規模最大的醫院,造福鄉民。1951—1953考取公費,留美進修。1954—1958任職台大醫科副教授。1956—獲得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1966—1990任教UBC。

宋教授曾經親口對我說:「當年蔣介石指示台大校長(他告訴我校長名字,我記得是錢思亮先生)舉辦公費留學考試,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公費留學考。事後成績公佈:第一名:彭明敏先生,後來曾經出來競選總統。第二名:宋善青先生,這兩人都是台籍人士,成績呈報蔣介石。蔣先生便以當前國家經費不足,取消派遣學生出國留學之舉。次年又要台大校長再一次舉辦留學考試。錢校長告訴蔣先生:「若再舉辦一次全國考試又要浪費國庫公款若干,何不把上一次考試成績最好的兩位學生派出國?」蔣介石先生到底是在什麼情況下,終於拍板定案,讓這兩位最為出類拔萃的學生放行?

【周石榕博士:1937年1月生於台灣宜蘭】

台灣大學森林系第一名畢業,高考狀元。1975年他當選為國際林業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1979被推選為林業部成就最高的科學家,從此青雲直上,1981年獲得國際林聯IUFRO科學獎。1985年獲得本省(卑詩省)科學工程獎。國際林聯科學獎是在日本東京舉行。日本天皇應邀參加這次盛典,天皇親手頒發最高榮譽勳章給周君。(1994年春,我以台灣同鄉會理事曾對他作過訪談。上述資訊全由他親口述說。至於百尺竿頭後,再獲其他殊榮不在此列)

[caption id="attachment_57755" align="alignnone" width="480"] 蕭欣義教授。圖/作者提供[/caption]

【蕭欣義教授:1936年11月生於台灣台南】

蕭新義教授,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受的是日式教育。他父親是私立長榮女中的老師,二戰後通貨膨脹急速惡化。1945年8月到1946年8月一年之間,米漲420倍,煤漲430倍,糖漲790倍,鹽漲1600倍,水泥漲2570倍,火柴漲1000倍。島上的台灣人,面臨的生計是空前的艱難!他小學下課後,要爬到樹上去折取枯枝當柴火,接著去荒地開墾種植各種蔬菜,再從深井打水,繞山路挑來澆灌。一直到初中時期,還必須繼續擔負這種體力粗活分擔家計。至於本份的學校課業,只能等到夜半後才溫習,難得的是他的學校成績一直保持名列前茅。1964年哈佛大學提供他高額獎學金,讓他完成博士學位。1970年任教加拿大維多利亞(Victoria)大學,直到退休(上面資料摘錄自蕭教授提供給我的,文字略剪)。

【林宗義教授:1920年9月-2010年7月生於台灣台南】

他是臺灣開啟腦神經精神醫學的先鋒,這個領域是在他手下奠定的基礎。1955年一位名叫哈格里布斯(Ronald Hargreaves)的精神醫學專家,從瑞士日內瓦到馬尼拉參加WHO西太平洋區域會議,回程特地轉道台灣來拜訪林宗義博士。哈格里布斯當面邀請林宗義博士擔任WHO的心理衛生顧問。1955年9月林宗義首次出席日內瓦的專家會議,1965年正式受聘擔任WHO心理衛生小組負責人,以國際標準展開全球精神疾病的研究調查,從此為台灣開啟了WHO的一扇門。

自古中外英明的治國者都知道“得人則得天下”。蔣介石先生似乎沒有學到這個寳貴的教訓,1947年2月28日,部隊以機關槍由基隆直掃到高雄……白色恐怖下有多少英才死於非命?倖存下來的精英留學海外,精神上的異邦流落。國民黨也沒有放過他們,每個人都背上莫須有的罪名,上榜黑名單。

我生活一向簡素,社交圈極小,孤陋寡聞,常自嘲是半個‘山頂洞人’。今天只信手捏來,身邊所認識的上述諸君,他們每一位都是躋身國際,名揚天下,被公認獲得了非凡的成就者。這並不是本文要費詞陳述的目的。我的目的要說明台灣的賢能俊才何其多?如果;我小手能握史家的巨椽,秉公盤點溫哥華早期到來的台灣精英,定不知其數。

楊醫師說:「童年在滿洲國生活的那一段歲月,我自覺是少數民族。回到祖國的台灣,還是被當一個少數民族看待,後來到了美國、加拿大也還是被看成一個少數民族......」這一句話同樣深深地烙印在所有漂泊海外的台灣同胞的心版上。

人不平則鳴,儘管今日的台灣國已經不是當年的台灣了,但是在遙遠他鄉異地的我,偶而還會聽到“高級外省人”,“台灣沒有人才”這種聲音。我一直天真的以為這種聲音,應該只會在特定的、黑暗的小角落裡,跟‘自己’人抱團取暖時的喃喃之語而已。沒有想 2008年一位岳南先生、一個與臺灣毫無任何干係的 外人,竟然在台灣本土上流的有識之士,在自己國家的議會廳上,提出有關台灣大學入學聯考制度……多聘請台灣教授……等等合情合理的建言。這位百分之百的外人、岳南先生,把他們說成只是一批會惹事生非的地頭蛇、無賴、流氓、惡棍之流……

拙筆草此短文,除了深感有幸能與上述諸君走過同一段故鄉的歷史歲月,又能定居在世外桃源般的楓林裡,呼吸同樣新鮮的自由空氣,深感此生何其有幸!回顧這一段歷史,回首台灣的家園,對它所孕蘊過的子民,任何一顆心若還有一絲溫暖的膊動、一絲善良、一絲羞愧,至少不要再隨那群無知無識的百犬同吠,狺狺作響吧!?

(元月元日2023年開春試筆,四月三日 2024定稿,呂慧於溫哥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