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7日,鄭南榕因堅持言論自由與台灣民主化理想,選擇以犧牲生命的方式抗議對其言論的壓迫,使得此日成為台灣的言論自由日。35年後的今日,台灣已透過前仆後繼的努力,在亞洲居於民主自由的前沿,但途中的艱辛也提醒著人們,這些成果並非理所當然。
為了鞏固民主成果並持續改革,台灣政府推動了一系列轉型正義工程。這包括蒐集威權時代的歷史資料,釐清受害者的歷史真相,並平反因不法審判而冤屈的人。此外,政府公告了42處「不義遺址」,使人們得以認識那些曾經在地方歷史上留下陰影的地點,這不僅是對過去的記憶,也是對未來的警醒。
台灣的民主自由並非沒有威脅。從外來勢力的干預到假訊息的擴散,這些挑戰不僅考驗台灣民主的韌性,也促使政府與民眾必須更加團結,以保護這塊土地上珍貴的自由與權利。面對這樣的挑戰,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透過教育與對話,提升公民意識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為了將民主的成果與理念代代相傳,台灣實行的轉型正義不僅僅關乎過去的審視與解決,更重要的是,藉由改革和社會參與,讓每一代人都能實質體會到民主自由所帶來的影響。蔡英文總統曾表示,台灣人民對於民主自由的珍惜,已成為內建的基因,這份價值觀連結台灣與全球民主陣營,為世界貢獻正向的力量。
鄭南榕的精神與犧牲,提醒著台灣人,自由之花需時時照看,方得永保長青。在這個意義上,持續進行轉型正義,不僅是為了糾正過去的不公,更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包容和開放的社會。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將確保台灣在面對內外挑戰時,能夠堅定不移地守護民主與自由,讓台灣走向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