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慈院中醫專欄】對抗慢性濕疹中醫有一套

慈善新聞網/ 2024.04.07 12:06

  冬春季節是皮膚病容易發作的時期,許多人常常遭受皮膚紅腫、發癢、乾燥等問題的困擾。中醫針對這種乾癢、脫屑等皮膚問題,在臨床上常採用四診(望、聞、問、切)方法,收集相關資訊後進行治療,對慢性皮膚疾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左圖為治療前、右圖為治療後

  最近,一位66歲女性,曾患有胃食道逆流、偏頭痛、雙膝關節炎等病史,就醫時手指、足趾持續脫皮已有三年之久,經診斷為慢性濕疹,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後效果不佳,遂轉求中醫治療。經過四診檢查,發現皮膚局部無滲出液,但呈現青紫暗沉,且因長期發炎已逐漸角質化,摸起來較粗糙,患者平時怕冷,脈象沉細,因有貧血、血瘀以及寒性的體質。我們使用中藥方劑當歸四逆湯為主方,再加上吳茱萸、乾薑等溫裏藥,丹參、川七等活血藥進行治療,直接針對病患的體質進行改善調整。此外,針對局部的發炎症狀,開具了外用的青黛膏供患者局部擦拭以及浸腳方泡腳,改善發炎造成的紅、腫、癢。在經過約一個月的中醫治療後,患者的脫皮情況改善,大大的提升了生活品質。

賴醫師看診情況

  一般而言,針對皮膚脫屑等濕疹問題,傳統中醫理論認為主要是由外邪如風、濕、熱、寒等造成,而若這些外邪傷害皮表,久了就會消耗患者原本的氣血,導致如瘀滯、血虛的體質。常見的體質包括濕熱、脾虛濕蘊、血虛風燥等。而針對這些體質我們需採取不同的治療方針。例如,對於濕熱體質,可使用金銀花、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等清熱涼血之藥物;對於脾虛濕蘊體質,則需使用黃耆、白朮等健脾除濕化濁之藥物;而對於血虛風燥體質,則需使用首烏、女貞子、墨旱蓮等養血祛風之藥物。通過中藥治療,彌補患者本身體質上的弱點,血虛、血瘀的體質逐漸改善減輕,可使患者漸漸恢復正常生活。

(撰文:賴東淵 教授/主任,攝影:花蓮慈濟醫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