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整理/林崑峯
臉書粉專有31萬追蹤戶的ICU(加護病房)陳志金醫師在陳永興醫師「聽醫生講看覓」節目中表示,在COVID-19疫情時,他的臉粉專在台灣是點閱次數排名前三名,有一篇文章是在COVID-19第一例剛進來台灣的時候,主題是「會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他以抗SARS的經驗告訴大家,面對未知的病毒進來,人民都會恐慌、互相排擠或歧視,他呼籲更要重視心理的堅強,提醒大家要互相包容,特別是不要去歧視、排擠很辛苦的醫療人員。那篇文章流量排名第一,超越蔡總統的流量,已經有七百多萬人看過。
以現在的醫學來看重症醫療,10個病人進來,大約有兩個是沒辦法挽救的,過去認為病人往生了,就是醫療人員很大的挫折,很多醫師因為這種挫折感很大,所以,都不喜歡做這個工作,因此對這兩個不能救治的病人,陳醫師便轉念想到難道這樣就是失敗嗎?難道他們都不能做什麼嗎?他們還可以多做什麼事情?因此他覺得還可以做的就是救家屬!所以,他一直在宣導的理念就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尤其在臨終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時刻,他會讓家屬彈性會客來陪伴病人,也會引導家屬要放下、協助解除他們的內疚與自責,希望能夠協助家屬,在悲傷之餘,可以留下一些比較欣慰的回憶。
還有就是家屬最常會問他們:爸爸(病人)何時會離開?表示他們已經有心理準備了。陳志金醫師說,面對這類的問題,有三個層次的答案:第一個層次就是,「醫療上不知道」、第二個層次就是「上天自有安排」,第三個層次是「爸爸(病人)會決定他什麼時候要離開」,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答案。「如果這個時間卡很久沒有離開,就表示他有心願未了,所以我們就會引導家屬想想看:有什麼事情是病人放不下的?家屬可以幫病人處理好再告訴他(病人)。家屬就會開始開會討論,這時候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出來了。例如:他們會跟爸爸(病人)回報說「您藏在天花板上的私房錢我們幫您找出來了,您可以安心了」,甚至有的就全家人在加護病房裡面合照......等等。陳志金醫師表示,希望在最後的節骨眼讓他們(家屬)留下一些比較美好的回憶,在每年這個忌日傷心難過的時候,有多一點點欣慰的事情可以回憶等等。
現在的加護病房會客時間為了管理上的方便是每天ㄧ次,從10:30到11點,但這個時間對很多病人家屬是有困難的,像有位小妹妹穿著校服趕來,說是跟學校老師請假來的,陳志金醫師會跟她說可以等下課後再來,等她來時再請護理師打電話給他,他再跟小妹妹說明病人的狀況讓她安心。陳志金醫師表示他會這麼做其實背後也有令人感傷的故事!就是不希望自己的遺憾,發生在其他家屬的身上。
陳志金醫師出版了兩本書:第一本《ICU重症醫療現場」》現在已經21刷、第二本《ICU重症醫療現場,用生命拼的生命」》也已經到第8刷,可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暢銷作家!
「ICU」就是加護病房,負責加護病房的重症醫師和急診醫師是完全不同的,急診醫師就是在醫院的入口做一個緊急的處置,然後嚴重的就交給重症ICU醫師的手上,重症醫師接手後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就是把病人治好轉到普通病房,否則就是在他的手上離世,而且,ICU醫師是責任制,沒有下班的時候,24小時都是要負起對這個病人的責任。急診醫師則輪班制,下班之後就由另外一班的醫師照顧,病人就和他無關了。
陳志金醫師說,重症醫療團隊都是無名英雄,每天24小時關在加護病房裡面為病人打拼,病人的家屬甚至病人本人有時昏迷插管的時候也都不知道是哪些人救他的,不像門診的醫師有門診表,病人可以看到他的名字找他掛號,他的病人就會越來越多。而ICU重症醫師是沒有門診表,也沒有專屬自己的病人,所以重症醫師的確是非常寂寞,也很少醫師願意加入這行列,因此,各醫院長久以來都非常缺少加護病房重症的醫師!
所以,陳志金醫師希望大家能知道,醫師和病人的共同敵人是「無常」跟「疾病」,並不是彼此!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誤會,而讓醫病關係從一開始就對立,因為門關起來,家屬不知道裡面在做什麼,就會覺得「人好好的,怎麼越醫越差?」不知道醫療團隊在裡面做了多少努力!所以,陳醫師希望透過寫作及經營臉書來讓民眾知道重症醫師在做什麼,希望能促成醫病彼此的了解跟信任。
另外會令他覺得心有戚戚焉的就是,有些自以為是的「V.I.P.」病人,常會請託政治人物或醫院高層來關說,希望能得到特別的用心照顧,其實有時候會反而得到反效果喔~
相關影片
[embed]https://youtu.be/Jaf1-H-kjPg?si=xtzrpnTYzDjywASu[/em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