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小林村 士林官邸 流星雨

湯罐不說話/夏俊山

台灣好報/ 2024.03.28 14:54

夏俊山

前幾年,老家拆房子,老媽看到垃圾堆裡有個湯罐,忍不住說,這個,可以賣廢鐵呢。而我想到的卻是多年前。

記得小時候,早飯之前,我常常會來到散發著熱氣的小廚房,拿起拳頭大的湯罐瓢兒,舀湯罐水。與同處灶台一隅的鹽罐、糖罐不同,湯罐是生鐵鑄成的,樣子像長圓的哈密瓜,一頭被到切去一塊。湯罐高度大約在三十公分上下,直徑比碗口稍大一些,埋在灶臺上的兩口鍋之間,像一口微型的井。有的人家,土灶有三口鍋,會安上兩隻湯罐。湯罐不說話,已經告訴你:這戶人家人口多。

湯罐與鐵鍋共用一個灶膛,位置在貼近灶壁處的一側。燒飯炒菜時,柴火燃燒,煙與火向煙囪裡竄,湯罐屬於攔道“蹭”熱。鄉間諷刺喜歡喧賓奪主的人,有一句俗語:“鍋裡不透湯罐透。”,意思是鍋裡的水沒開,湯罐的水倒先開了,這不是顛倒主次嗎?形容人際關係不和諧,鄉間有一句俗語:“:鍋不熱,餅不靠。”形容人際關係和諧同樣有一句俗語:“灶頭上的湯罐——你熱我也熱。”。鄉間,大多數人家飲食簡單,平時燒火做飯,時間都不長,湯罐水很少會沸騰。鄉親們形容某人性格沉悶無趣,會說 “他呀,是個湯罐水,三棒打不出個悶屁來”……湯罐不說話,但不少俗語表明:它跟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

每天,母親煮好早飯後,湯罐裡的水也熱了。她叫我們舀水洗漱。湯罐口露出灶面,上面有個輕巧的木蓋兒,揭開木蓋兒,裡面的水一般都是“溫吞水”,正好用來漱口、洗臉。飯後,湯罐水還可以用來洗鍋刷碗,去油膩的效果要比用冷水洗好得多。此外,我放學回到家,如果口渴要喝水,會拿個湯罐瓢,直接到湯罐裡舀水喝,湯罐水不涼不熱,可比河水好喝多了。從衛生的角度看,湯罐水沒有燒開,是不能飲用的。可是,多年前的鄉下,有多少人沒有喝過湯罐水呢?我家裡雖然有兩隻篾殼茶瓶,但是,除了正月裡帶點開水用於泡炒米茶待客之外,平時是很少用的。那時河水沒有被污染,喝湯罐水,我從來沒有喝壞肚子。回想當年,湯罐雖然不說話,卻表明了人們的生活是多麼的節儉、樸素。

湯罐還有一個用途,逢年過節,家裡如果要浸泡幹鹹菜、木耳等乾貨,用湯罐水浸泡,溫度適中,用不了多會兒,幹鹹菜、木耳等會蓬鬆開來。等鍋裡燒得“滋滋”作響,把配好待炒的菜“哧”的一聲倒進鍋裡,或炒或炸,轉眼間,灶臺上就是一片氤氳熱氣,飄溢出撲鼻的香味,令人垂涎呢。這時可別忘了,再給湯罐添上兩瓢水,很快,就又有了熱水可用了。

冬天的晚上,我常在煤油燈下看書寫作業,窗外寒風陣陣,很冷,母親不但會給我打來溫熱的湯罐水,讓我暖手洗腳,她還會端來飯菜,給我“加餐”。我有些好奇:沒見燒火,飯菜怎麼還熱的?母親笑了:我焐在湯罐裡的,蓋得好好的。快,趁熱吃吧。湯罐儼然還有保溫功能呢,它不會說話,可是,卻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溫暖。

安在灶上儲熱水的鐵罐,老家的鄉親們為什麼叫它“湯罐”?我覺得這是沿用古人的叫法。《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次日早起,那婦人慌忙起來燒洗麵湯,舀漱口水。”文中的“洗麵湯”即“洗臉的熱水”。《水滸傳》第三十一回還寫道:“武松卻望燈明處來看時,正是廚房裡。只見兩個丫鬟,正在那湯罐邊埋怨。” 古人把“熱水”叫做“湯”,《水滸傳》寫的是宋代,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湯罐的名稱顯然鐫刻著歷史的印記。

湯罐還有著時間的印記。有經驗的支灶匠,看一隻湯罐的內部,就能判斷灶台的年限:時間越長,湯罐的水垢越厚,顏色也越深。如果湯罐裡佈滿黃色水垢,灶台的“臺齡”不會低於五年。支灶匠來我家砌新灶,他從湯罐裡鏟下幾塊像薄薄的塑膠片一樣的水垢,對我媽說:“這灶用了有十年吧,早該拆了充砌新的了”。我問媽這灶那一年砌的,算了一下,支灶匠真神,我家的土灶已經整整用了十年。別小看湯罐,它不會說話,卻透露了我家的私密資訊。

老家的房子拆了,湯罐也被丟在垃圾堆裡。讀《水滸傳》,大概宋代已經普及的湯罐,連老媽都認為是廢物,唯一的去處是賣廢鐵。古詩曰:“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人如此,物亦如此嗎?逛日雜商店時,我問售貨員:“有那種鑄鐵的老式湯罐賣嗎?”回答是:“沒有。很多人家連灶台都沒有了,用熱水有電水壺,比湯罐方便多了。”湯罐將永遠地退出了我們的生活嗎?

湯罐不說話,它也不會說話,但是,作為我家曾經用過的舊物,永遠安在我的記憶中,存續在我的詞典裡。(圖:夏俊山提供)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