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信義區素食餐廳「寶林茶室」近日爆出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更傳出2名顧客送醫後不治身亡。根據食藥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共有633件中毒事件,總計多達1,672人驗出細菌性食物中毒,而對於此次事件,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生李建璋推測很可能是「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所導致。
圖/寶林兵士中毒案不斷延燒。(翻攝寶林茶室 臉書)
李建璋醫師表示,過去發生的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大多都是李斯德氏菌、大腸桿菌、沙門桿菌等細菌造成的中毒,不過由於此次事件幾乎每位病患都有提到食用炒粿仔條,讓李建璋醫師質疑可能是炒飯症候群所表現出的症狀。所謂的炒飯症候群是指當米飯煮熟後,放在室溫環境超過2小時,就可能導致仙人掌桿菌生長,進而產生一種破壞粒線體能量代謝的腸毒素,若是毒素量過大就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
此事件中的食物雖然也有經過大火拌炒,但是仙人掌桿菌中的孢子和毒素都相當耐熱,就算使用高溫炒煮也殺不死,當我們吃進體內後達到適合生長的溫度時,就會產生中毒的症狀,仙人掌桿菌在室溫是最容易生長的,高於60度和低於10度都不容易生長,而粿仔條通常都是在煮熟後放在外面,直到需要烹飪時才會將其以大火拌炒,大大增加了食用者可能出現炒飯症候群的機率。
李建璋醫師強調,想要診斷出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並不容易,因為病人身上的毒素和細菌很快就會被排出體外,只有透過食物細菌培養或是直接檢驗毒素才能確診。雖然此事件的中毒原因還有待釐清,但是李建璋醫師還是提醒民眾,放在室溫時間過長的米飯等澱粉類食物,即使加熱還是有可能導致中毒,因此最好立刻放進冰箱,或是放在飯鍋內維持60度以上的溫度,才能避免產生炒飯症候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