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王向偉真話中國》23條立法後,香港媒體還可以批評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嗎?

優傳媒/ 2024.03.27 06:40

作為一名在香港工作了 30 年、目前在浸會大學教書的新聞人,我和大家一樣,對香港傳媒業的未來感到擔憂。誠然,香港傳媒自由放縱發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有些人對香港媒體的前途感到失望和迷茫,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拒絕放棄。(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

 

在西方命理學中,23 是一個幸運數位,其主題與轉變、進步、和諧和好事成雙有關。也有人經常提到所謂 "23 之謎 "的概念,這個概念已經被書籍、電影和陰謀論所普及。根據我在谷歌上對這一主題的粗略搜索,這一數字很可能代表一個更大的象徵,隱藏著深不可測隱藏的意義。

 

有一點可以肯定:數字 23 確實對香港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3 月 19 日,香港立法會全票通過根據香港《基本法》第 23 條制定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

 

行政長官李家超宣佈該法將於 3 月 23 日刊憲生效。他是3月5日在北京列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會後火速返回香港, 決定快速推進這項被擱置了二十多年的憲法授權本地立法。

 

他在全國人大列席證上的號碼為 0023, 是人大隨機分配還是有意為之,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在香港這個仍然迷信數字的現代城市中,"23 "無疑具有了新的意義。

 

23 條立法的影響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全國人大於 2020 年 6 月在香港直接實施國家安全法,已經在外國企業中引起了廣泛的恐慌,這些企業的高管擔心香港可能會失去自由。

 

而本地《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更為全面,旨在填補北京實施的國家安全法的空白,該法只涵蓋四個類別:分裂國家、顛覆、恐怖主義和勾結外國勢力。香港的本地立法還將涵蓋叛國、竊取國家機密或間諜活動,以及在香港活動的外國政治團體和組織。

 

《條例》是在中央政府將重心轉向加強大陸國家安全的大背景下迅速生效的。在大陸,當局對某些外國企業進行了突擊搜查,其中包括諮詢公司和盡職調查公司,當局認為這些公司可能參與了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活動。

 

李家超表示,《條例》符合國際慣例,保護權利和自由。但香港的許多人和機構仍對此持懷疑態度,尤其是外資銀行、對沖基金、研究公司和媒體。

作為一名在香港工作了 30 年、目前在浸會大學教書的新聞人,我和大家一樣,對香港傳媒業的未來感到擔憂。誠然,香港傳媒自由放縱發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有些人對香港媒體的前途感到失望和迷茫,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拒絕放棄。以香港為家的新聞記者不應自己嚇唬自己。相反,他們應該監督香港和中央政府履行承諾,繼續開展正常的、以事實為基礎的報導活動。

 

我理解有些人對香港媒體和香港人能否讓北京兌現承諾所持的懷疑態度,而且北京過去的記錄也不是什麼好兆頭。但是,如果我們新聞人不努力捍衛我們的權利和自由,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呢?

 

《條例》似乎為香港媒體的運作設定了狹窄的範圍。然而,記者應繼續其正常的以事實為基礎的報導活動,以測試界限。

 

一個試金石是,香港媒體今後能否繼續批評中國共產黨、中央政府甚至香港政府。最近有不少香港記者和我的學生都問我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香港媒體行使其監督權,調查和報導政府的越權行為,並讓官員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對於提高香港治理體系的問責性至關重要。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可能是香港媒體對中國大陸政治的報導。

 

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一國兩制 "構想的締造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曾對來訪的香港人士說,1997 年香港回歸後,將允許香港人批評中國共產黨,批評中央政府,只要他們熱愛祖國和香港,就應被視為 "愛國者"。

 

即使兩部國家安全法已經生效,鄧小平的話在 40 多年後的今天仍擲地有聲。香港人,尤其是媒體,應該被允許發表不同意見,包括批評中國共產黨,只要他們的批評是公正的、以事實為基礎的,就不該擔心遭到報復,甚至更糟的下場。激烈的批評者往往是希望香港和中國大陸進步的愛國者。

 

香港領導人多次表示,23條立法可以使香港無後顧之憂,輕裝上陣,全力聚焦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香港要重振雄風,恢復對亞洲金融中心的信心,就需要全球人才。然而,由於有關香港的負面報導持續不斷,許多這樣的人才一直猶豫不決。

 

一個充滿活力的媒體行業有助於那些考慮來香港投資創業的人士減輕憂慮,並為 "一國兩制 "依然存在樹立一個亟需的榜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於2022年10月底告別,2023年開始在香港浸會大學任教,「重回香港踏上新聞教育的新征程,為所鍾愛的新聞事業教書育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