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生活3-2】三信家商波浪大樓 站在樓頂像在外太空
從望向中國傳統建築之後,「中國現代」開始於1953年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落成,轉化合院建築與蘇州庭園精髓,融合西方簡潔、通透的空間處理方式,嘗試將東方文化精神帶入現代建築,拆除如今也於北美館旁重建。
此時也是台灣東方畫會與五月畫會蓬勃發展時期,代表性建築為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東海路思義教堂等。王俊雄表示,台灣建築風格是同一時間多軸發展,呈現當時台灣文化的包容性。
「在地現代」點出1950年代末期,台灣經歷經濟高速成長和都市人口擴張,在廣泛吸納歐美日影響後,蘊蓄豐富多樣在地建築經驗。被譽為台灣第一女建築師的修澤蘭,建築生涯中為許多校園設計建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如花朵盛開的景美女中圖書館(1968)。
其屋頂圓形天窗和鑲嵌彩色玻璃營造出神聖舒適的閱讀環境。觀眾在展場中亦可坐在修澤蘭為中山女中禮堂設計的長凳、觀賞《寂寞的十七歲》(1967)電影片段中的景美女中校園一景。
王俊雄表示,修澤蘭的作品是很多男性建築師不敢嘗試的形式,因為要在圓形建築裡面再做曲線難度很高,景美女中圖書館裡將樑柱隱藏起來,呈現出柔軟有機的空間狀態,彷彿是媽媽的無限包容感。
另一位女建築師王秋華設計的中研院美國研究所,在那個時期就注意到環境永續議題,她將建築採雙層牆設計用來隔熱,底部挑高則因應南港可能淹水的環境,其中蘊含許多人性化細膩處理的細節。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出自建築師陳仁和之手,高低起伏的波浪狀樓板設計安排兩兩相對的教室,以波谷為講台、波峰為學生座位,讓學生視覺看向黑板無死角,兼具力學及實用性。建築橫剖面圖紙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數字,展現在電腦繪圖、計算尚未普及的年代,建築師以超群的結構計算及設計能力回應艱困的挑戰。
王俊雄表示,這棟建築可看到陳仁和對建築工程的掌握力很深,建築要有波浪結構還要因應台灣地震環境,此等計算功力連國際知名的台灣建築師黃聲遠也辦不到,尤其到了波浪形狀的屋頂,更有一種漂浮在外太空的感覺。
1983年落成啟用的北美館是戰後臺灣本土建築師思考「在地現代」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建造北美館的高而潘建築師以「井」字形結構體,形構出四方幾何、低限灰白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此次展覽,觀眾可從北美館管狀結構的展間俯瞰擴建中的新園區,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建築皆映照對未來生活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