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臺灣醫師聯盟論壇】從日治時期臺日籍齒科醫師的性別及地理分布 看當代臺灣牙醫師之人力發展

銳傳媒/鄭豐洲 2024.03.23 04:52

臺灣社會從日治時期﹙1895~1945年﹚開展西方醫學制度,臺灣醫學自此逐漸發展為現代化的醫療體系,醫科、牙科、藥學及護理等醫事類科,以及醫療分科範疇逐漸清晰。當時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以培育男性執業醫師為其教育目的,而護理訓練機構也以培育女性護理人員為其設置方針。因此,臺灣的醫療體系自始便確立了男性擔任醫師及女性擔任護理人員為主的醫療系統型態。此外,日本殖民政府只在臺灣建立培養西醫師的教育體系,卻未建立培養齒科醫師的教育體系。所以當時的臺灣人如要學習齒科,接受齒科的學校教育,則必須留學海外(以日本為主,其次為朝鮮),形成早期臺灣人海外留學齒科的形態。

然而,日治臺灣婦女受教育的情況是兩極化發展。當時一般婦女受教育機會並不多,而富裕人家的女孩則可循一定管道接受高等專業教育。當時的臺灣女青年無法在臺灣獲得習醫的機會,她們想從醫則多選擇留學日本學醫。而且大部份學生選擇女子醫學專門學校(如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其次是女子齒科專門學校(如東洋女子齒科專門學校)及女子藥學專門學校(如帝國女子醫藥專門學校)。第一位留學日本齒科學校的臺灣人,於1920年返臺執業,此為男性齒科醫師。時隔8年後,1928年才出現第一位留學日本返臺執業的女性臺灣人齒科醫師。根據臺灣總督府1928年12月27日的齒科醫籍登錄,這位女牙醫張郭秀玉,畢業於東洋女子齒科醫學專門學校,在當時的高雄州開業。

一份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在1939年8月發行的「簡易保險齒科醫名簿」,記載當時全體特約齒科醫師共368人。根據臺灣總督府的統計,1939年底全臺灣執業齒科醫師共424人,可知簡易保險齒科醫師佔全體執業齒科醫師的86.79%。因此,以這份齒科醫名簿來反應當時全臺灣執業齒科醫師的分布,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此外,名簿中亦按各州廳分別記載齒科醫師。爬梳「簡易保險齒科醫名簿」的內容,可進一步分析比較臺灣人及日本人齒科醫師的性別及地理分布。名簿中臺灣人齒科醫師225人,日本人齒科醫師143人,分別佔全體特約齒科醫師的61.14%及38.86%。以性別區分,則是男性齒科醫師328人,女性齒科醫師40人,分別佔全體特約齒科醫師的89.13%及10.87%。在臺灣人齒科醫師之中,男性192人,女性33人,分別佔全體臺灣人特約齒科醫師的85.33%及14.67%。而日本人齒科醫師之中,男性136人,女性只有7人,分別佔全體日本人特約齒科醫師的95.10%及4.90%。相較之下,臺灣人之中,女性齒科醫師的比例明顯較高。

在地理分布方面,在當時臺灣各行政區中,臺南州的齒科醫師人數最多有97人,佔全體特約齒科醫師的26.36%。在這97名齒科醫師中,男性佔86.60% (84/97),而女性佔13.40% (13/97)。以族群區分,則是臺灣人佔78.35% (76/97),日本人佔21.65% (21/97)。臺中州的女性齒科醫師比例最高(14.10%,11/78),而花蓮港廳、臺東廳、澎湖廳則完全沒有女性齒科醫師。此外,臺灣人齒科醫師主要集中在臺南州,佔全體臺灣人齒科醫師的33.78% (76/225),其中臺中州的女性齒科醫師比例最高(17.54%,10/57)。另一方面,日本人齒科醫師主要集中在臺北州,佔全體日本人齒科醫師的41.26% (59/143),其中臺北州的女性齒科醫師比例最高(6.78%,4/59)。以州廳層級行政區(n = 8)為計算基礎,整體齒科醫師吉尼係數為0.07,而臺灣人及日本人齒科醫師的吉尼係數分別為0.23和0.29。

知古鑑今,現在臺灣的牙醫師職業有四個主要問題:牙醫師過多、牙醫師分布不均、牙醫師集中在都會地區,以及以男性牙醫師為主的人力結構。截至2023年1月,臺灣執業牙醫師人數高達16,533人,以縣市層級行政區(n = 21)為計算基礎的吉尼係數是0.30。顯示當代臺灣牙醫師地理分布不均的問題比起日治時期更為嚴重。目前則有高達80.81 % (13,360/16,533)的牙醫師集中在六都直轄市。而2021年的女性牙醫師比例則為30.65% (4860/15,857)。顯示當代臺灣女性投入牙醫師職業的情況比日治時期好很多。

一般認為每10萬人口中的牙醫師人數達到50人時,就表示有足夠的牙醫師能滿足該地區牙醫保健服務需求。實際上,臺灣早在2010年底就已達到這一標準,並且在2022年達到每10萬人口有71.1牙醫師。此外,臺灣在城鄉之間面臨著牙醫人力資源的巨大差異。2019年有12個縣的每10萬人口中的牙醫師人數是低於50人,其人口佔總人口的25.9%。到了2022年,每10萬人口中的牙醫師人數是低於50人的縣降到10個,其人口佔總人口的19.2%。數據顯示,臺灣的偏鄉牙醫師不足問題有獲得些許的改善,但牙醫師地理分布不均及過度集中於都會區的問題仍然嚴重,隨著少子化及人口減少問題的發生,牙醫師過剩問題則恐怕會持續惡化。

回顧日治時的臺灣,1939年時全臺灣只有424位執業牙醫師,而每10萬人口只有7.19齒科醫師。1939年與現在相比較,臺灣人口成長到原來的4倍,而牙醫人數卻暴增到原來的近40倍。這顯示牙醫職業受到臺灣社會價值體系的高度青睞,尤其在1995年臺灣開辦全民健康保險以後,醫療環境與人力結構的改變,女性牙醫學生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現象。因此女性牙醫師佔整體牙醫師的比例也有增加的現象,但結構上長期以來仍是以男性牙醫師為主。但不可否認,隨著牙醫師人數快速增加,如何成為一名牙醫師變成多面向且高度競爭的過程,以及何成為一名好牙醫師也是現在每位牙醫師必須嚴肅思考的課題。客觀的數據分析,都一再表明,臺灣的牙醫資源是分布不均的問題,改善匱乏地區的牙醫資源,在醫事人員總量管制的前提下,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提供有效的政策誘因,或是在制度上提出偏鄉服務的機制,從現有的牙醫人力資源進行平衡分配的規劃,是未來值得思考的方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