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政時報 張欽/台北報導】
虛擬通貨投資工具快速崛起,吸引民眾投資目光,特別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准比特幣ETF上市後,更在全球虛擬幣交易市場掀起熱潮,調查局依行政院「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行動方案與具體策略,針對詐團習慣在農曆春節前大撈一筆特性,在高檢署統籌,11地檢署指揮動員17個外勤處站同步偵辦33案、搜索83處、約談152人,羈押18人,共查獲不法所得5755萬餘元,展現遏阻虛擬幣詐術肆虐,掃蕩電信網路犯罪決心。
調查局主要規劃偵辦利用網站、網路社群平台(YouTube、Facebook、Instagram 等)、通訊軟體(LINE)等為管道,或 以VPN伺服器跨境隱匿真實身分,或以貓池等數位式移動設備(Digital Mobile Trunk,簡稱「DMT」)作為犯罪工具、虛擬通貨投資作為話術的集團性電信機房、洗錢水房等詐團。
調查局指出,除以集團性投資詐欺機房、洗錢水房及話務系統商為偵辦重點,並溯源追查集團首腦及幕後金主,分析此次同步偵辦「虛擬通貨幣商」及「話務系統商」投資詐欺案件,發現目前詐欺手法多藉由網路社群結合虛擬幣,衍生出低成本、高報酬、速移轉、無實名、跨地域的犯罪特性,投資人稍有不慎就受騙,以下是整理出的案件類型:
一、以「垃圾幣」、「空氣幣」作為投資詐欺標的:
詐騙集團利用一般人對投資虛擬幣欠缺充分認識及理解,卻求迅速致富心態,在社群媒體廣發投資廣告,再利用低廉系統程式「鑄幣」手法,誘騙投資人購買無實際價值的「垃圾幣」、「空氣幣」,這類虛擬幣並不像主流幣區塊鏈具上鏈帳本,交易價格及數量任由詐團掌控後台操作,詐團最後以系統異常暫停出金交易為由,關閉投資平台,造成投資人鉅額財產損害。
二、以假幣商交易「主流幣」進行犯罪手法:
比特幣、泰達幣等主流幣成為詐欺新寵,投資人向個人幣商買進比特幣、泰達幣,雙方見面時雖簽署了制式「虛擬貨幣買賣契約」,契約內容除載明虛擬幣種及數量外,更有取信投資人的防制洗錢的法遵聲明,實則個人幣商多由收水車手假扮,配合詐騙集團洗錢水房,利用個人幣商監管漏洞,發展「假幣商,真洗錢」犯罪組織。並以此模式,迅速層轉虛擬幣,並匯流至國內、外前幾大虛擬通貨交易所,增加追緝難度,等民眾發現遭詐騙時,詐款早已層轉洗為虛擬通貨匿名流出,輾轉以其他錢包地址交易後取得「法幣」,移轉隱匿不法所得。
三、「話務系統商」投資詐欺:
國內詐團利用「貓池」等DMT設備,轉型為小型分散獨立式電詐機房及洗錢水房,以可建置32支以上天線及SIM卡卡槽,供詐欺集團撥打群發電話詐騙,或用代收購物平台申辦新帳號驗證碼簡訊,藉以產出虛擬金融帳號,提供予水房收取贓款之用。
調查局呼籲,虛擬幣市場波動性大、風險性高,對於不熟悉的投資標應提高警覺「停、看、聽」,另對來路不明的投資機會先「停」下思考、警覺異樣,為何高獲利的投資方案會突來招攬,需冷靜避免被洗腦;查「看」投資公司及標真偽,與政府宣導的詐欺模式是否相似;進行保證獲利、高報酬等投資前,可以「聽」一下政府反詐騙單位怎麼說。務必謹慎評估投資風險並尋求合法正當的投資環境,隨時保持警惕,慎防陷入詐騙集團利用虛擬投資工具製造的「養、套、殺」圈套。
原始新聞來源 春節前後2波打詐專案|調查局同步掃蕩假幣商、話務系統商 警政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