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 郭老論美 》 “名作的具象與抽象拉鋸戰”

銳傳媒/郭少宗 2024.03.19 14:38

幾十年來,本人對後期印象主義畫家梵谷與恩師廖繼春的作品熟稔程度,日久越深。近年來更集中探研焦點,細審二家的異同之處。

現在細研二家二名作:
圖ㄧ: 梵谷"農莊田園" (1890)
圖二: 廖繼春"林中夜息"(1969)
二作形異神似,堅韌的本質是相同的,其特點是:線條短促,窒礙扭曲、色相混濁,曖昧不明、結構雜亂,分崩離析、意象繁複,紛陳並置、昏暗闃黑,氛圍壓抑。
試著想像,這兩張內蘊強大的作品,結合與共鳴之後的結論,會是何種面貌呢?

前幅梵谷罕見的“極度焦躁”之作,簡直通篇是壓抑,無一不吶喊。從粗暴線條調撥沉滯色彩的抽象氛圍之中,隱約可尋農村屋宇具體形象。

同樣的,後幅廖繼春的最佳抽象畫“林中夜息”,通篇雜亂線條交揉混濁色彩的抽象“意念叢林”之中,隱約也可尋蝶鳥動物植物的具體形象。

[caption id="attachment_55071" align="alignnone" width="530"] 廖繼春"林中夜息"(1969)[/caption]

換言之,二畫兼具抽象的‘’表意大敘述‘’,以及具象的‘’表象微提示‘’,而在跨越抽象與具象之際,曖昧與朦朧是必然,混沌與提升是偶然;顯然,感性碾壓了理性,抽象戰勝了具象。

二畫相距八十年,一東一西,竟然在抽象與具象的十字路口相遇,在我的研究室放大鏡下結緣。可見藝術品的珍貴靈魂,可長可久,日積月累,直指人心。

附帶一提,本人審美論述,經常使用藝術評論中的“比較批評法”,因為這是我常用的思考邏輯。將不同作者的同質性作品,或是同一作者的異質性作品,二作加以分析、評比、查異、納同……然後提出個人創見,便可完成一篇立論。

故此篇審美旨在探討具象與抽象的拉鋸戰。偉大的畫家往往在創作歷程中,會遭遇思想情緒變化,導致風格產生過渡或游離現象,這些作品正是最精彩、最可藉以檢驗畫家心路歷程的來龍去脈。

熱門關鍵字:

專欄 文化 梵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