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疲勞、睡不飽?明明前一天晚上有睡眠,隔天卻仍然感覺疲勞、睏倦無力、精神不振?中醫叫做「春睏」。中醫應該如何調理?吳明珠中醫師表示,春睏有2大高風險族群,其一是脾氣虛弱者,其一是肝火旺者,各有建議的茶飲或藥膳,以及推薦穴位按摩,有助趕走疲勞!
俗話說:“春睏秋乏冬打盹”,一年中都有讓人昏昏欲睡的時段,其中又以春睏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也帶有春季獨特的季節特點。
“春季主生發,萬物生長。從立春之後,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到了夏季,陽氣達到鼎盛,而秋季是收斂、冬天則藏精、藏陽氣。”
因為在冬春季節轉換的階段,人體陽氣從藏轉為發,血氣增長。如果本身氣血兩旺的人,能較好地適應這一轉變,沒什麼感覺。如果人體血氣不足,就容易出現春睏的症狀,這主要因為人體內陽氣跟不上外界陽氣升發的腳步”。
春睏高風險族群一:脾氣虛弱者
更是容易春睏,因為一到春天逐漸雨多,潮濕多雨,空氣中水分多,相對濕度大,所以人體也容易出現濕熱的跡象。水濕困脾,體內陽氣不能升發,這有一些類似於大腦缺氧,所以人才會易睏倦。尤其是脾氣虛弱者,一般舌苔較厚膩、舌質淡,可以看到許多齒痕。主要表現為乏力、睏倦、頭重、頭暈,有的甚至會有噁心、食欲減退等。 “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水濕反過來又加重脾虛的症狀,外濕加內濕,內外相和,就加重了春睏的症狀。
自救秘訣一:健脾祛濕飲食調理
春睏原本也只是身體的生理反應,如果情況不嚴重的話,可以先用飲食調理。脾虛者可以選用北耆、黨參、薏苡仁、茯苓、山藥等藥材煲湯飲用,此藥膳可健脾去濕。
健脾去濕湯
材料:黨參1兩、北耆3錢、薏苡仁1兩、茯苓5錢、子排200克、生薑3-5片。
做法:將以上中藥沖淨,子排骨切段川燙後,將以上食材一同放入鍋中,煮爛後加上調味料即可。
功效:健脾溫陽祛寒。黨參、黃耆甘溫,能補益陽氣,生薑能溫中散寒,茯苓與薏苡仁可健脾化濕。
適用:昏昏欲睡不開竅、困倦身重者。
禁忌:孕婦。
春睏高風險族群二:肝火旺者
還有肝火旺者,春天對應五臟的肝,所以在春季宜疏肝,而如果平時就肝火偏旺,容易急躁發脾氣、心慌、失眠、頭暈、頭痛、口苦、口乾等症狀,甚至會肝膽濕熱、肝火亢盛等證候,在這個時候也容易因為晚上失眠白天困乏而精神不振、懶言少語、頭暈、乏力、四肢沉重等症狀。
自救秘訣二:肝火旺飲食調理
清肝瀉火的食物,可食用冬瓜、芹菜、波菜、菜心等。
養肝去濕茶
組成:綿茵陳3錢、陳皮1.5錢、菊花1.5錢、枸杞子1.5錢、水1000cc。
作法:綿茵陳洗净入棉布袋中,锅内加入清水,加入中藥材,大火燒開,轉小火煮40分鐘後放涼當茶喝。
說明:茵陳清肝祛濕利膽,搭配菊花清肝去風明目,枸杞子滋養肝腎,以及理氣袪濕的陳皮,共煮成茶。來疏肝理氣去濕調免疫,可順應春季升發之氣,兼祛濕去春睏。
自救秘訣三:運動甩開春睏
除了兩道飲食擺脫春睏,第三招就是運動。“春三月,地氣上升、天氣下降,此時人的陽氣漸漸趨於表皮,處於升發之勢,最合適外出踏青,汲取天地之精華,適應春天生長之氣。”
越懶得動越困頓,越睡會越睏,懶覺不利於陽氣升發,因此,為了適應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晚睡早起,經常到室外、樹林中去散步、踏青,與自然融為一體。
自救秘訣四:穴位按摩養生
春季養肝多按摩養肝穴位
順應天時變化,對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及精神攝養進行相應調整,“未病先防,有病防變”加強對肝臟的保健正當其時。把肝這個解毒工廠建設好、經營好,人才不會得病,這裡特別推薦2個穴位:
1.太沖穴
“太沖穴”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所以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把人體鬱結的氣最大限度地導引出去。
“太沖穴”在腳背上大腳趾與二腳趾結合的地方約1.5吋慢慢按揉有痠脹感最好。
2.行間穴
“行間穴”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肝火濕熱導引出去。
👉推薦閱讀:疲勞、食慾不佳、體臭,肝臟拉警報!高敏敏營養師:養肝排毒必吃10大食材
👉推薦閱讀:疲勞吃B群能緩解?吃B群尿液一定會變黃?趙函穎營養師破解5大迷思
【延伸閱讀】
失智症必吃地中海飲食!黃彥翔醫師:3招「趨吉」、2招「避凶」
春天過敏、感冒狂咳嗽,害聲音沙啞!醫師:4種食物保護喉嚨聲帶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35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