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訪談王正方 ── 反思AI與電影/楊雨亭

台灣好報/ 2024.03.09 17:57
▲王正方(右)與楊雨亭,憂心AI發展的負面影響(圖:楊雨亭提供)

楊雨亭(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

知名導演王正方認為,人工智能是非常危險的,因為AI的部分表現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智能。而在電影製作方面,兩岸及歐美的電影製片也必須面對各種限制。

二零二四年三月二日下午三時,於新北市三峽王正方寓所訪談電影導演、作家王正方,發現王夫人馬淑靜和我是小同鄉,江蘇六合,台灣沒有幾個六合人,說起來,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以下為訪談的重點摘要。

楊:您曾說後悔念電機博士和教書,浪費了十年時間,這怎麼說?

王:念博士和教書對我的career沒有幫助。

楊:不拿博士對您當時的經濟會不會有影響呢?

王:恰恰相反,我在賓州大學(UPenn,常春藤盟校之一)拿到電機碩士後,直接在企業中上班薪水更高。

楊:哈哈,有道理!我們談談AI(人工智能),您以一個電機博士及教授的眼光來看,有何想法?

王:AI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一段過程,最起碼有半個世紀了,近年來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對人類的未來是帶來幸福還是浩劫,目前不能斷言。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危險的,以現在的AI表現,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人的智能,而這才是一個起頭,已有西方的預言家說「人類的終結是從AI開始(Now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楊:確實,我認識的牧師嘗試用ChatGPT組成一篇講道,發現品質相當高,這對傳道人的生涯影響很大。

王:當然,AI搜尋著全世界相關的神學資訊,一般牧師們怎麼競爭?AI對於寫專業論文的幫助也很大,而且不會發生抄襲的問題,因此,對學術界的衝擊會越來越嚴重。由AI所不斷構建的intelligence center,在現在活著的人中,幾乎沒有幾個人的知識範疇與深度會超過它。

楊:您認為台灣發展AI的遠景如何,有沒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

王:AI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科技與產業領域。對於AI的發展,歐美和中國大陸都已經長期投下了巨大的資金和人力,短時間內,其他國家和地區很難與之抗衡。以台灣在技術知識(technical knowledge)方面的水準,能夠做好代工就很好了,要求以大量的投資做研發,並且有相當的成果,並不容易。

楊:我們來談談電影,您怎麼看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兩部片子對台灣的電影和社會的衝擊很大。

王:我和德昌很熟,當時稱新浪潮電影,取材社會素材,反映社會現實,這方面我是肯定的,這兩部片子是非常好的作品,在國內外的評價都很高。

楊:但是之後像沒有後續的作品出現。

王:這裏牽涉到市場的問題,新浪潮電影在商業上的回報不理想,在國外拿到一些獎項,但是拿回台灣放映或是在台灣以外的地方放映,收入都不夠好,大陸市場始終打不進去。這樣子成本跟收益的關係不能平衡,投資電影的意願就越來越低,拍電影不能逃脫商業關係規律。

楊:片子本身的水平很重要,您拍的《北京故事》當年的市場反應就不錯,這部片子的主軸是講在我們這個動亂離散的時代中,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困境。這不只是中國人、華人,其他許多的國家、民族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所以會得到共鳴。

王:藝術和科技都需要創新,需要研發,沒有創新,就自然萎縮了。

楊:一九八零年代初期,我在麻州大學(UMass)讀研究所的時候,看到了大陸的片子,《牧馬人》和《天雲山傳奇》,非常驚訝,相當反映出大陸社會中人的生活實際處境,我當時想共產黨還真讓這樣的電影出現。

王:文革以後的改革開放時期,政策比較寬鬆。現在大陸的一線城市和沿海地區,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歐美國家比較相近,他們能夠得到的娛樂來源很多,但是二線三線城市和偏遠地區裏,看電影的人還是非常多,一些好片子的收益以億人民幣來計,那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在大陸拍片子,受到政策的影響很大,片子的主題不能與政策違背,審查得很嚴格。共產黨尤其重視宣揚主旋律,也就是說主題要配合黨的政策。另一方面,大陸現在拍片的技術比以前進步得太多了,比如舞台的布置、燈光的效果、攝影的手法、劇情的發展等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且人口多,人才也容易培養。在這樣的範疇下,仍然是商業淘汰機制,不賣座,下次就沒有人找你拍戲。

楊:如果大陸對尺寸放寬一點,是不是電影界可以發揮的空間更大一些?

王:也不見得,這不只是寬或鬆的問題,主要還是在有限的題材下,如何拍出感動人片子的問題?以前拍《黃土地》的陳凱歌,說在大陸要拍出好片子,就像在石頭縫隙裏長出一棵樹一樣難。西方的媒體聽了就很開心,你看中國的管制多厲害!在咱西方你愛拍什麼就拍什麼。但是事實上,在美國拍片的限制可多了,首先,誰要投資你?拍片以後要發行,要有收入,都非常複雜。有的劇本根本不讓修改,有工會,有各式各樣的限制。他們的優點是拍的片多,市場大,量變產生質變,總會拍出幾部好片子。

楊:那麼,台灣是不是可以嘗試從小的作品著手?拍一些比較短的片子,甚至是短視頻?以低預算開始。

王:這也是對的,事實上,大家剛開始都是如此的。現在網路和社群媒體發達,閱聽市場與過去的狀況不同,每個人能夠觀賞的時間有限,拍出短小的好片子,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