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看病掛號費參考值取消惹議 醫界提聲明大讚、民團哀號

NOW健康/ 2024.03.07 18:07
新聞圖片

【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衛福部以掛號費屬於行政費用,需回歸市場機制,即日起取消原本參考值(門診150元、急診300元),醫療院所可自行調整,引發批評。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院所不太可能大力哄抬掛號費,而各地衛生局也將適時介入,防止不合理漲價。


掛號費不歸醫療法管! 薛瑞元:為維持品質醫院應有彈性機制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上午邀請衛福部,就「健保藥價調整,藥廠停產慢性病用藥之因應作為」進行報告,薛瑞元在接受媒體聯訪時,提出3點聲明:


1.掛號費屬於行政費用,不在醫療法管制範圍內,因此,限制上限,沒有法律依據,於法無據。


2.跟其他產業一樣,醫療院所也面臨土地、租金、人力等其他成本,為保持良好的品質,包括人員加薪,為不宜有太過僵硬的規定,應讓醫療院所在面臨經濟跟社會局勢的挑戰時,擁有較大的彈性。薛瑞元分析,醫療院所不太可能大力哄抬掛號費,因為醫療競爭激烈,自然產生壓制。


3.各地衛生局可要求醫療院所呈報收費情形,注意是否聯合漲價,如覺有異,可以向公平會舉報。


醫界支持衛福部 保證合理提升掛號費


對於衛福部取消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掛號費本屬非醫療費用早有定論,因此無論在法規上,抑或實務上之管理自與醫療費用不同。惟仍應秉持公開透明機制,讓病人於就診前能確知相關費用資訊,以保障民眾就醫權益,自不在話下。且醫師為相當自律之專業人才,目前醫療機構無論是醫院還是診所,都相當完善與充足,不可能有大幅調漲掛號費之可能。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道,衛福部提供的掛號費參考值已歷經10多年未有調整,不但遠遠偏離真實物價上漲幅度,也造成醫療業不敢投資於基礎設備上,況且我國大部分醫療機構皆為健保特約機構,其收費係依健保規範定價,各醫療機構無甚差異,僅掛號費為可調控之部分,已屬極小部分差異化,倘取消這些微差異可能,以經濟學之供需原理來看,日後將造成更大問題。


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今也發聲明,直呼「樂觀其成!」當中提到,醫療場域包括電費、藥費、醫材費用、各類人事費用等各項成本飛漲,而掛號費原屬行政費用,其能考量物價指數與回歸市場機制,有其必要性。


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表示,目前醫界服務量公立及私立醫療機構比率約為3:7,7成私立醫院中又有約一半以上為財團法人附有社會公益責任,其所產生之醫療盈餘均非歸私人所有,繼續用於照顧員工、留住醫療人力及投入研發等方面,故給予醫療機構一定空間依物價與成本適時調整掛號費用,以改善營運、減低經營壓力,並優化其醫療執業環境,確實為可行之措施。


為共同維護民眾就醫權益與改善醫院經營壓力,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強調,醫界將秉持自律精神、核實成本及參酌原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等等,來收取掛號費用,並依規定於醫療機構明顯處揭示掛號費收費額,以及接受轄內主管機關之督導與檢視,以提供民眾良好就醫環境!


民團憂醫院高漲掛號費 影響民眾就醫權益


儘管官方認為,掛號費回歸市場機制,民眾無須擔憂亂漲,但消基會、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全國勞工聯合總工會、全教總、台灣病友聯盟等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齊聲反對衛福部取消掛號費參考範圍,痛批其行政怠惰、便宜行事,應重新擬定新的管理作法或參考範圍。


「要參考、要精進」、「掛號沒人管、民眾沒保障」,民團代表高呼口號,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指出,如果衛福部認為掛號參考金額不合時宜,可以適度調整,不應以「市場機制」來推卸政府應有的監督及管制,如果掛號費愈來愈高,勢必影響民眾就醫權益。


▲看病掛號費回歸市場機制,醫院若1次調漲100元,民眾每年看診負擔恐增加。(圖/醫改會提供)


醫改會秘書長林雅惠則認為,看病掛號是剛性需求,只要身體不適,就會就醫,一旦醫療院所提高掛號費,一定增加家庭經濟壓力,衛福部便宜行事,不應以市場自由為理由,對於可能延伸的相關爭議與衝擊,毫無作為。他建議透過市場公開調查與政策影響評估,參考醫療院所經營情形與民眾合理負擔,重新擬定新的管理作法或掛號費參考範圍。


全國勞工聯合總工會理事長林恩豪則痛批,「民眾不可能不看病」,若這項政策不收回,「換衛福部長才能對得起民眾」。


▲看病掛號費回歸市場機制,醫院若1次調漲100元,三代家庭每年負擔恐超過1萬元。(圖/醫改會提供)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2024最佳飲食法出爐 這飲食蟬聯冠軍好處與特色1次看
▸先擦藥膏還是乳液? 皮膚科醫師曝擦錯順序恐影響療效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