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大奉打更人 鄭恩地

被忽視的日治時期歷史建築 見證孫中山來臺

聚傳媒/ 2024.03.03 10:19

被忽視的日治時期歷史建築   見證孫中山來臺

被忽視的日治時期歷史建築 見證孫中山來臺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就在交通方便的臺北車站旁,有一處古蹟級的日式建築與庭園,不但古色古香、佈置典雅、充滿意義,而且還不收門票,居然總是遊客稀疏,因為知道的人實在不多,這就是國父史蹟館。

這個國父史蹟館,當然不是位於臺北市信義區仁愛路的國父紀念館。國父史蹟館原名梅屋敷,早在日治時期的明治33年(西元1900年)建成,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坐落於當年的御成町,如今是臺北車站的逸仙公園,就在中山北路、市民大道交會處,入口在中山北路上。

因為木造日式建築物現況良好,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經營之「梅屋敷」旅館的接應室,為當時旅館建築的重要代表。更有歷史意義的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在西元1913年8月5日入住此一旅館,深富歷史人物事件的價值,值得保存,已經被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據研究,孫中山一共三次來臺,第一次是西元1900年9月28日,當時是要尋求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對惠州起義的援助,在臺北住在產業名人李春生位於新起町(現在的長沙街二段)的小洋樓,但是後來希望落空,惠州起義失敗,11月10日離開臺灣前往日本,前後停留了42天。

第二次是西元1914年7月,當時國民黨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第二次來臺北,這次住在御成町的梅敷屋。當時總督府還派兵在門口警戒,可能是避免孫中山跟臺灣民眾有過多的接觸,造成民心思變。孫中山在8月9日離開臺灣,前往日本神戶。

第三次是西元1917年,孫中山被迫離開為了維護臨時約法而在廣州組織的軍政府,在6月1日從汕頭先到臺北再轉赴日本。

孫中山雖然只來過臺灣三次,每次停留的時間都不太長,但是對臺灣知識青年的影響非常大,

知名影星翁倩玉的爺爺翁俊明,在日治時期是台南出名的神童,他就讀總督府醫學校時,跟同學杜聰明、學弟蔣渭水等多人,因為支持孫中山革命,在西元1910年 7月24日成立了「同盟會臺灣通訊處」。

杜聰明回憶錄特別提到∶「民國初年前後,筆者是在醫學校之學生時代,我們臺灣青年雖受日本統治下,但我們漢民族的意識很旺盛,每朝起床就閱讀報紙看中國革命如何進展,歡喜革命成功。我們醫學校學生及國語學校學生有志相聯繫,秘密集會。記憶一次星期日在艋舺平樂遊料理店,數次往和尙洲柑園內聚會,討論時局的變化,及募款寄往國内作革命資金之一部份,醫學校學生中最熟心者蔣渭水、翁俊明、蘇樵山、曾慶福及筆者等。國語學校有李根盛。又當時國内自福州有同級生王兆培,自漳州有後級生陳春輝在學,國内事情比較清楚,我們很歡喜聽他們的報告革命成功的經過。」

西元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病逝世,隔日消息傳到臺灣,許多民眾還不太願意相信,後來確認是真,《臺灣民報》以「哭望天涯弔偉人——唉!孫先生死矣!」為題目發表社論,以哀痛而激情的語句寫著:「夢嗎?真嗎?3月13日的電文說孫中山先生死!可是這次似乎真的死了!想此刻四萬萬的國民正在哀悼痛哭罷!西望中原,我們也禁不住淚泉怒湧了!一封電報就能叫我們如此哀慟,這都為了什麼?因為他是自由的化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