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鋼 館長跳車 賤內

南酸棗之味/陳志宏

台灣好報/ 2024.09.24 09:53

陳志宏

二十歲那年,在贛南求學,不經意間,嘗到家住南康的同學帶來的媽媽手作零食,一吃忘不掉。驚問:“這是什麼東西,太好吃了!”同學答:“南酸棗糕。”

畢業後,分配在省城工作。那年秋日,與好友何同學漫步人民公園,走到幾棵碩大的南酸棗樹下,濃蔭匝地風落果,撿起幾顆,深情凝視,上學時初嘗南酸棗糕的情形歷歷在目,那奇妙滋味不斷在心裏翻騰,嘴邊涎水滋滋往外冒。這就是南酸棗?不由得,視為聖物。

去年,重上井岡山受訓,夜遊天街,才知道南酸棗在這裏有一個別稱——五眼果。剔盡果,只見圓溜溜的南酸棗核上長了五個小洞,像樹上精靈的小眼睛。

上網查資料,南酸棗的身世顛覆了我的認識。原來,它不是棗,只不過長得有點相像而已,與棗樹完全不搭界。它屬於漆樹科,與產漆的植物才是親兄弟。

也許是對南酸棗糕情有獨鐘的緣故,多年前,創作了一部近兩萬字的短篇小說《南酸棗》,2014年秋天在山西《朔風》文學雜誌發表。在我三十餘年的創作歷程中,第一次發表小說,具有標誌性意義。欣喜之餘,平添一抹對南酸棗的感恩之情。

從果實南酸棗到小說《南酸棗》,再到叢書“南酸棗”,一步一步刷新了我對它的認知,拉近了我與它的距離,讓我怎麼親近也不夠,怎麼愛也愛不完。

俗話說,做好一件事很容易,堅持長期做好事,就難了。江西省雜文學會迎難而上,幾十年如一日,把出版會員著作的工作堅持不懈,做實做好,做出成效,成就了江西文學界、出版界的引以為豪的“南酸棗”文學品牌和“南酸棗”文化現象。

“南酸棗”不斷激勵作家勤勉筆耕,勵精創作,描繪時代風華,弘揚贛鄱文化。對此,陳世旭老師給予中肯的評價:“江西省雜文學會……凝聚了一大批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心志高遠、頗有成績的雜文作家,開拓出江西雜文寫作的寬闊而堅實的道路,成為江西文學隊伍和文學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理論認為,“南酸棗”具有清熱、消食、明目、治瘡毒和養心安神的功效,果實的“五眼”,對應了五大功效,妙不可言的緣分呢。從“五眼果”的中醫療效,對照第七輯“南酸棗”叢書的五大閱讀功能,內裏別有洞天。

一是清熱。祝國華的《指縫裏的時光》、王治川的《話說南昌話》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讀一遍,有烈酒澆過胸中塊壘的舒適與愜意;二是養胃健脾。周曉霞的《歲月亦可隨身帶》、的徐建星《浪花拍岸》像午餐後的一杯優酪乳,讀後養胃健脾,連晚飯都可以多吃一碗;三是明目。程彧的《卻話西山夜雨時》、聶清榮的《孤山夜語》、張應想的《賞心樂事》,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壯美的時代畫卷,讀來有明目清心的良效;四是治瘡毒。吳敏的《缺的藝術》、吳慕林的《閒言碎語》、吳黎宏的《陶淵明辭職的猜想》秉持雜文一貫的文風,用文字治瘡毒,體現了一名雜文家對現實社會的高度關切,對人性良善的深入探究,對社會道義的孜孜追求;五是養心安神。鄒鷹的《時光的側影》、張新冬的《縣城簡史》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書寫時代感悟、故鄉親情、家庭溫馨和旅行見聞等,把五彩世界和人情的溫度,刻畫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在翻頁之際,做了一次心靈SPA,養心安神,享受人世美好。

第七輯“南酸棗”叢書像秋日的野菊花,一朵一朵明豔的黃,燦了秋色,悅了人心。一套12本集子映照了人世的美好、人性的溫情,彰顯了雜文特色,弘揚了江西文化,體現了省雜文學會的時代責任和歷史擔當。

在江西,南酸棗不僅是一種地道的客家零食,更是雜文的代名詞,那酸酸甜甜的味道,治癒系的風味,於萬千讀者而言,有明目安神的效果。

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西子灣副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