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是政治人物中,少數有科學訓練,在過去也比較強調數字決策的人。但人性是:一旦變成當事人、一旦得失心太重、且不存在有影響力的諍友,會忘記自己的原則。柯文哲最後堅信有明顯研究方法客觀錯誤而造成嚴重扭曲的民調。(圖/取自網路)
作者/吳統雄(臺灣民調創始人)
2月1日立法院開議,柯文哲將再一次站上十字路口。
柯文哲表達要再戰2028,可圓一夢?取決於選民結構、政治制度和他的個性。
柯文哲從素人到現在,已經穿越過許多十字路口,應該有能力確認,能夠形成臺灣多數的只有一個民意:和平。
他必須要能夠協助集結所有主張和平的盟友,2028的臺灣才有希望。
結盟非統一,不必事事相同,主要議題合作即可。民眾黨的4項國會改革主張均為內政得以革新的關鍵,需要志同道合者,才較易實現。
2月1日將再給柯文哲一次起點,而若他再一再轉彎,恐將循環回到起點,永遠無法達到終點。
柯文哲是醫師,應該瞭解自然界存在人力不可能改變的參數。
「53237選民結構」論指出:當前存在很難改變的5群選民:主流意識型態群、反主流意識型態群、可變群、搖擺群、疏離群。
主流意識型態群的固定比例最高,就模式推算,為投票者的38.5%,即獲票下限。賴清德獲票40.05%,可證他僅保住鐵票,開拓其他票源能力非常有限。
「可變群+搖擺群」坊間俗稱「中間選民」,合計也為投票者的38.5%,為獲票上限。但這2群不像意識型態群必然跟定「投黨」,而會「投人、投事」,且分散給各候選人,柯文哲獲得26.45%,已經很不容易。
而「反主流意識型態群」獲票下限則為23%,侯友宜雖得到超過的33.49%,仍不敵賴清德。
所以,若欲改變現況,意識型態票與可變、搖擺票均不可缺。否則,「主流意識型態群」就是永遠可躺著等當選的西瓜。
選舉中有「1+1 必小於2」的現象,本次若藍白匯流,雖不會到達 59.95%,但其參考領先值已近20%,超過可能變化,一定過半而超越賴清德。
所以,當前臺灣存在「和平優先」的絕對多數民意,但因為選舉制度而被扭曲了。
解決「少數代表性總統」,理論上,最簡單的就是恢復行政院長必須由立法院同意,重回內閣制。但在實務上,要修憲非常困難。
實務上,若不須要複雜立法程序,就是在野各政黨,基於公開「競合程序」的政黨結盟與匯流。
「藍白合」失敗的經驗,就宗教看,沒有一位是「所羅門審判」中的「真媽媽」,明知分裂會導致西瓜會躺著當選,但還是共同擁護了西瓜。
就人性看,要有人主動退讓,可能性微乎其微,必須經過「競合程序」。最起碼的競合是「願賭服輸」,民進黨一貫如此;盧秀燕與江啟臣也能實踐。
還有具備理想性的君子之爭可能,即臺灣如果願意規撫各國經驗,參酌創新,發展公辦「政黨/政盟初選」,並與「不分區席位」結合,經由更深入討論與試辦實驗,有可能為人類開拓新制度。
同時,實證也發現「可變群+搖擺群」較願意支持經過「競合程序」、而非密室協商的候選人。這樣的結盟,也才較易維護各方支持者。
柯文哲是政治人物中,少數有科學訓練,在過去也比較強調數字決策的人。
但人性是:一旦變成當事人、一旦得失心太重、且不存在有影響力的諍友,會忘記自己的原則。
柯文哲最後堅信有明顯研究方法客觀錯誤而造成嚴重扭曲的民調。他的選民年輕人不少,但2014、2018的實證資料顯示,他最大的票源是知識分子,這些人並不會出現在凱道上。他的執行長蘇進強其實為他默默的經營了最大的這塊。
蘇進強召集各界學者在藍白破局前夕的11/21,再次達成「勸合」的建議,並為民調爭議提出2點解決方案:
1. 過去比民調,慣例與誤差無關;這次意外變成關鍵。無慣例者依法理,雙方顯然認知不同,合理應予補教「再評審」程序。
2. 「再評審」應不再爭技術細節,而類定讞「法律審」之「大局審」。且應採「過半即停止開票」制,保障評審中立性。
據悉馬總統所連繫可參與再評審的學者,均未投身政治實務,柯文哲這邊如果也邀請客觀中立的評審,三位學者以「國家大局」為核心,應可作出相對最佳的選擇。
柯文哲11/21一度同意「願合」,預訂11/22上午宣布,最快下午就進行再評審,並著手安排相關事宜。
但僅幾小時後,柯文哲又改變心意而放棄了,反而形成11/23的不歡而散。
柯文哲再一次站上十字路口,能否不再繞回頭?
「意識型態群」會永遠跟定一黨走。但「可變群+搖擺群」卻存在「2年部分選民會改變」的參數,不一定永遠跟著一人走。
柯文哲的「變」是他的個性優勢,唯一劍雙刃,也要避免過猶不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吳統雄,臺灣民調創始人。世新大學資管系創系主任,曾任教於台清交與美國喬治亞理工等,是喬治亞理工Adoption Modeling 研究團隊首席。歷任聯合報系資訊中心副主任、神通機構高階主管、日商科技公司總經理,因創辦電腦統計民意調查而獲得國家金鼎獎。他是第一代民歌手,擔任過廣電主持人,發表過唱片,是資深公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