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男性佔比持續攀升,自5年前佔16.5%成長至去年的23.4%[i],相當於每5名受暴者就有1名是男性。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志東表示,正確健康的愛需要學習,提醒民眾加強對於口語、精神虐待、漠視等「隱形暴力」的覺察。
親密關係受暴者 男性增至23%
聯合國(United Nations,UN)將家庭暴力與親密關係暴力包含至家庭虐待的定義中,並且將家庭虐待/暴力的概念適用於任何模式的家庭與親密關係。
台灣為擴大周延保護令措施及效力,於112年11月21日三讀修法通過,將未同居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人身安全保護及相關扶助措施,增列準用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刑事程序,並且修正保障同性伴侶遭受暴力對待的保護權益。
以往社會賦予男性「必須是強者」、「沈默即是堅強」、「打落牙齒和血吞」的男子氣概迷思。蔡志東表示,對於親密關係暴力的擴大保護以及性別平等教育針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宣導,成功破除男性情感表達,以及表達需要幫助的尷尬處境,男性家暴被害通報人數逐年增高,根據衛福部截至112年6月最新統計,男性佔比持續增高至24.2%,顯見性別平等教育的成效。
蔡志東認為,數據升高表示更多男性承認自己需要被幫助,但是除了呈現事實之外,政府應該有積極的作為,深究為何彼此相愛的人,最後卻是彼此相害?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持續不斷,可做為檢討的線索。
一、愛需要學習 需要最新的知識教導
國家教育教導國民成為有用的人,卻缺少情感關係與性教育來教導人際交往技巧,成為一個懂得社交的人。從大腦科學最新的研究發現,「人際社交」是人腦與動物腦最大的差別之所在,而且「愛」是人腦發育不可或缺的關鍵。但是教育除了實際知識的累積之外,卻缺乏發揮關鍵社交腦力的機會。
二、「隱形暴力」口語、精神虐待最常見
人人都知道打人不對,但如果暴力是精神虐待、冷戰、孤立、排擠、漠視……等精神上的壓力,算不算是暴力呢?蔡志東指出,男女施暴者呈現的方式不同,男性較多為肢體暴力,女性則多是口語、精神暴力。
根據大腦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心痛是種真正的疼痛」[ii],人受到精神暴力所承受的疼痛跟身體遭受暴力對待所產生的疼痛,其大腦感知區域是重疊的,會導致人焦慮、失眠等生理失調,甚至引發輕生的念頭。
「外傷明顯而且可以動手術治療,但內傷不明顯而且傷害更大!」蔡志東表示,如果肢體暴力應受到保護,對於危害更深、更長期的精神暴力,豈不是更應該受到重視與保護!
三、推動情感關係 建立健康約會文化
專家最後呼籲,愛是不斷累積認識與甜蜜的過程,隨著生活忙碌、工時長及經濟生活壓力大,未婚情侶婚前縮短「認識」的時間,幾近光速的認識過程,再加上婚後「認識」時間的不足,幾乎婚後就不再約會,不再建立關係,等致家庭成員「室友化」、「房租房貸夥伴化」,只講權利義務不講感情,小衝突引發大衝突。因此,建立健康的約會文化是生活衝突的緩衝,是情緒健康的出口,是刻不容緩的家庭教育功課。
[i] https://dep.mohw.gov.tw/DOPS/lp-1303-105-xCat-cat01.html
[ii] https://www.auh.org.tw/NewsInfo/NewsArticle?no=1964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6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