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MeToo風波未平!婚育困境又雪上加霜 專家提解方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2024.01.24 11:00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台灣性教育學會、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兩會連續4年攜手辦理「台灣十大性與情感教育新聞事件選拔」,今年入選的十大新聞事件反映台灣社會重大變遷,顯示社會發展亟待重視的警訊,以及對下一代性教育、情感教育不足、急需加強之處。多位專家建議從教育著手,教孩子學會愛人、尊重,並建立性平意識,「學習健康親密關係」才是處方。

一、【「2023年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56%未婚族想結婚生子】

解方:檢討失靈政策,應規劃分階段系統性婚育政策。

二、【性平三法將加重罰則 防堵權勢性騷】

解方:新法上路所有民眾務必要守法,加強尊重別人與提升同理心。

三、【MeToo浪潮曝性平意識不足 民團籲國中小應落實性教育】

解方:回歸108性教育課程綱要,重視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實踐。

四、【親密關係受暴者男性增至23% 口語、精神暴力最常見】

解方:愛需要學習,加強對「隱形暴力」的保護。

五、【連四年「生不如死」新生兒人數再創歷史新低】

解方:應把情感教育、婚姻生育納入課程學習與生涯規劃。

六、【新北逆倫性侵事件 專家︰對孩子分齡提供正確性觀念】

解方:性教育不可以似是而非,而且要因材施教!

七、【性別刻板印象觀念鬆動 民調65%同意高中男女合校】

解方:兩性共存共融,從「情緒素養」、「健康合宜界線」切入。

八、【家暴性影像遭散布 政院拍板網路業者應限制瀏覽或移除】

解方:家暴法定義擴大,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效能更廣泛。

九、【台版#Metoo持續燒 15.3%學生坦言打工曾遇性騷擾】

解方:推動社會變革,完善被害人權益保護,杜絕權勢性騷擾。

十、【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爆16條歧視政見 候選人道歉】

解方:譁眾取寵把霸凌當樂趣,應給予真實回饋,為錯誤付上代價。

少子化問題在於「不婚」 應學習健康親密關係

其中【「2023年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 56%未婚族想結婚生子】,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高松景表示,面對少子女化,問題關鍵在於「不婚」而非「不生」。政府這幾年把重點放在生育托育補助,缺乏對未婚族群的關注。為避免台灣人變成「不育不婚愛無能」,應從學習經營健康親密關係開始,才能有效因應少子化。

與此密切相關的是第五名【連四年「生不如死」 新生兒人數再創歷史新低】,已連續4年進榜,2023年生育人口(13萬5571人)較2022年(13萬8986人)再降3415人,生不如死、人口快速減少與老化已成為國安重大危機。

親密關係暴力 需改變縱容被害人的文化

本年度十大新聞中多數都和親密關係暴力有關,第三名【MeToo浪潮曝性平意識不足 民團籲國中小應落實性教育】與第二名【性平三法將加重罰則 防堵權勢性騷】可以搭配來看,當台灣爆發MeToo浪潮,突顯性平意識不足,政府的因應之道卻僅是修法加重罰則,徒法不足以自行,嚴刑峻法並無法讓人學會如何建立健康親密關係,對知識的熟悉亦無法真正學會尊重、提昇性平素養。第十名【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爆16條歧視政見 候選人道歉】之主角即為明證,身為最高學府的菁英,在性平教育的薰陶下成長,性別知識的學習卻並未帶來尊重,只是讓人有更多嘲諷的素材,值得深思。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MeToo事件後,凸顯性平意識的不足,雖然促成性平三法等相關法律修法,例如加重處罰權勢性騷擾,加強被害人保護機制,但在修法後,如何改變過去縱容被害人的文化,真正地在學校、職場、社會建立性平意識,才能從源頭有效接住被害人。

第七名【性別刻板印象觀念鬆動 民調65%同意高中男女合校】指出性平素養應從「情緒素養」「健康合宜界線」切入,而非更多法定程序與罰則。第四名【親密關係受暴者男性增至23% 口語、精神暴力最常見】同樣顯示性別刻板印象的鬆動,愈來愈多男性從傳統家庭暴力當中的加害者變成受害者,勇於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也提醒在親密關係暴力當中需要加強對「隱形暴力」侵害的保護。

第六名【新北逆倫性侵事件 專家︰對孩子分齡提供正確性觀念】充分顯示家長對孩子性教育具有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必須以身作則、適齡而教。第八名【家暴性影像遭散布 政院拍板網路業者應限制瀏覽或移除】藉由性私密影像勒索對方,已成為台灣最常見的數位性暴力形式,家暴法擴大保護對象,並可要求業者限制瀏覽或移除,讓親密關係暴力預防更加完善。第九名【台版Metoo持續燒 15.3%學生坦言打工曾遇性騷擾】顯示打工學生面對權勢性騷擾的不知所措、無能為力,有賴勇敢對抗權勢性暴力的集體意識改變。

性教育、情感教育本質是「愛的教育」,重點在學習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毛萬儀表示,法律雖然可以用來約束人的行為,但要營造良善的社會,仍要回到教育本質,且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合作;雖然新課綱已有融合相關教育議題,但更需要落實和實踐,政府應給予支持的環境,幫助孩子學會愛人、尊重、負責任、掌握人與人之間的分際。

 

【延伸閱讀】

「用愛彌補」兒童文學獎 以自身故事畫繪本

「拒學」不是孩子單方面的問題! 臨床心理師如何協助孩子回到校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6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