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戲,帶來快感與成就感,容易使人陷入其中,甚至失控。相較現實世界,孩子在遊戲中迅速獲得滿足感,而付出的努力似乎輕微,讓其他活動漸漸失去吸引力。面對孩子是否遊戲失控,家長可以透過觀察生活模式的轉變,特別是從暑假結束到開學期間,是否能恢復正常生活節奏,來判斷孩子是否已經失控。
孩子在網路遊戲中迷戀的背後原因,可能是現實生活中缺乏成就感、滿足感,導致他們透過遊戲世界來填補這種缺失。改變這種情況的關鍵在於,不是批評孩子在遊戲中取得的滿足感,而是用好奇、尊重的態度去了解他們為何如此著迷。透過增加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提供類似遊戲中的短時間成就,逐漸使生活與遊戲平衡。
政府與社會大眾應積極鼓勵、健康促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而非以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式看待這個社會現象。這不僅需要家庭的理解與協助,更需要社會提供多元的活動選擇,例如鼓勵孩子參與運動、培養親子共同的運動習慣,以提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感的途徑。這樣,孩子就不會將網路遊戲視為唯一的生活中心,父母也能享受難得的親子時光。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16全國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台灣每30名國中、國小學生中就有1人呈現高網路遊戲沉迷傾向,尤以男生居多。網路遊戲成癮被視為社會問題,而近期更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遊戲成癮症」,提醒大眾正視這個問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網路成癮」範疇廣泛,不僅僅包括遊戲,而是一個涵蓋社群、色情等各方面的問題。因此,社會與家庭應該對網路使用進行全方位的關懷,並採取正向引導的方式,以培養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
當父母懷疑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時,常見的特徵包括晚睡、不讀書、花很多時間上網玩遊戲,以及對其他事情缺乏興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熱衷於某事和真正成癮之間的區別,以及為何孩子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原因,往往容易被忽略。
臨床案例顯示,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遊戲可能是源於現實生活層面的問題,導致他們逃避到虛擬世界中。醫界與學界對網路遊戲成癮有嚴格的判斷標準,核心基準是「玩網路遊戲失控,導致生活失能」,而非僅僅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換言之,是否成癮取決於個人是否能自主控制,值得反思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將科技的控制力歸咎於個人,而非抱怨被科技所支配。或許在思考失控的同時,我們更應關心的是背後可能存在的現實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