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地區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為了將土地使用率最大化,一棟棟建案紛紛與天爭地興建高樓層建築物。而高樓層建築物的結構大多會採用SRC或SC結構,因此越來越多建案使用SRC及SC工法,銷售上更主打「制震」、「耐震」宅吸引消費者。發哥(戴雲發)提醒,RC、SRC、SC其實只是材料上應用的不同,建議依個案規劃建築結構怎麼選擇、各結構會有哪些不足應適當補強,加上精準確實施工發揮安全效益,才相對更顯重要!
台灣常見的建築結構形式
1.RC(鋼筋混凝土)結構:柱體會以很多的箍繫筋緊密圍束住柱的每一根大號主筋,且大梁每一根大號主筋也會有梁箍筋緊密連結確保安全。屬較剛硬的抗震韌性結構,在地震來時搖晃度小,舒適性、防水性、隔音性也較佳。
2.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結合「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的結構方式,梁柱中間以鋼骨支撐,外圍再用15~20公分的混凝土包覆,混凝土中亦會有大號主鋼筋及箍筋,由鋼筋及鋼骨共同作用,讓建築有較強的韌性以及抗拉能力。
SRC比RC多了內部鋼骨的配置,有較強的韌性與抗拉能力,在樓層較高的建案中,與RC設計相較,可略為縮小柱的斷面尺寸,故在高層建築中會以SRC結構設計為主,主要是為減少柱所佔的空間面積。
3.SC(純鋼骨)結構:主體以「鋼骨梁柱」為主,梁柱外面包覆混凝土做防火披覆,組成較軟、韌性較強,高樓層建築大多採用,但相對容易因風吹或地震產生較大搖晃,若是供住宅使用時,大多建築設計會在大樓四周外圍梁柱及外牆以混凝土包覆增加結構剛性,以降低變形搖晃及作為防火、防水等用途。SC結構的房屋建造價格較高,若不是特別高樓層的建築需要降低大樓重量及減少梁柱尺寸的話,不需以此工法規劃設計。
無論是何種結構工法其實都可以達到一定水準的安全抗震,一棟結構安全的好宅,除了必須符合耐震規範,最重要是建築結構安全中的「優良的結構系統規劃設計」及「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這才是耐震安全的根本。
高樓層建築施工品質上更重要的是,不論是選擇哪種構造,建造過程中的每根鋼筋的長度、彎鉤、綁紮品質都對建築安全影響甚巨,相對的每根鋼骨的每處焊接鎖固點,也都是建築安全品質的重要關鍵點,建造過程中施工工人需要按圖施做、每個細節的施工品質都做到精準確實,安全才會有保障。
頻繁地震搖晃 造成建築物常見裂漏水
台灣頻繁的地震搖動對未倒塌建物實際上已或多或少造成結構體產生裂隙、龜裂或錯動等損傷,不但會降低結構居住上之安全性,漏水的問題也將對居住者形成更大的困擾,高樓層建築在地震來襲時,建築體的變形也相對影響較大,受影響時間一久,建築的外牆可能會因此產生龜裂。
簡單來說,在整體大樓房屋結構設計中,建物的平面及立體架構設置是相當重要的。若建物的平面規劃規則且對稱,即使地震來襲,因其結構物平衡穩固,比較不會產生額外的扭力,相對就比較不容易產生裂縫及其所衍生的保固維修與安全問題。除此之外,除了平立面規劃規則且對稱外,採用的建築結構形式不同,地震搖晃對建築物造成的變位大小也不同,也會影響建築物外牆防裂防漏水的效能。
其中,高樓層建築採用SC結構,組成較軟、韌性較強產生的變形較大,且SC和SRC都有鋼骨和RC外牆鋼筋混凝土施工連結不易執行的問題,若再因風吹或地震產生搖晃時日一久,建築物的外牆容易因為相對變形大而產生龜裂,因此外牆的「防裂防漏水性能」與「施工品質」就相對重要。
牆雖屬次結構,但也是建築抗震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牆體端部與轉角處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應做確實,使牆筋綁紮更加堅固、鋼筋間距整齊一致、保護層厚度足夠,確保牆體達到防裂、防漏水且抗剪力更佳之能力,總體提升房屋結構安全、抗震力與耐久性,建議建築物的防水年限不應只有一至三年,應以十年以上保固為目標,為居住者的生活做好把關。
發哥再次提醒,民眾在買房時,除了注意房屋坐落的交通、地段、樓層以及未來能有多少增值空間等條件外,應多加注意建築物的結構安全、建材及施工品質,這些才是最應該關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