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先天缺陷加上後天飲食,亞洲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Heho健康網/賴以玲 2024.01.08 23:00

對糖友來說,最在意的就是一旦確診糖尿病,到底該怎麼好好控制不惡化?「模範糖友」李先生以其 2、3 年的親身經驗,分享新糖友控糖重點;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也提出臨床常見的治療迷思與新觀念,特別是如何防範用藥造成的低血糖、腎臟負擔、胰島中 Beta 細胞失調等問題,避免將來加藥,甚至是共病的發生。

53 歲的李先生罹患糖尿病有 2、3 年的時間,因為媽媽也是病友,因此平日就會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在一開始出現泡泡尿時,就先行在家量測自己的血糖值,發現飯前血糖達 150、160 mg /dL,高於正常值 100 mg /dL,於是就醫檢測,確診為糖尿病。

剛開始確診時非常緊張,因身旁親友就有過糖尿病控制不佳而引發腎臟衰竭、高血壓等案例,因此李先生決定先從飲食和運動調整下手,但追蹤 2、3 個月後並沒有好轉,才在醫師的建議下採行藥物治療。幸運的是,在藥物的使用下,血糖值慢慢回到穩定。

先天缺陷加上後天飲食,亞洲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相較於歐美人士,亞洲人似乎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對此光田綜合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曾士婷表示,由於亞洲人的體型較小,胰臟相對也小一些,使得我們的胰島 β細胞(Beta cells、β cells)的分泌功能較差,血糖控制功能相對不佳;加上東西方飲食習慣的差異,致使亞洲人的飯後血糖較難控制。

什麼是 β細胞 (Beta cells、β cells)?

β細胞是一種存在於胰臟的特殊細胞,負責分泌胰島素,可開啟身體細胞大門來吸收運用血糖,是調控血糖的穩糖鑰匙。
亞洲人多習慣攝取澱粉類,身體往往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長期的高強度運作,可能導致β细胞提早衰退,一旦穩糖鑰匙損毀,血糖便無法被細胞吸收,進而造成糖尿病的發生。

從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亞洲人飯後胰島素的分泌會少一些。先天遺傳加上後天飲食造成的胰島 β細胞缺陷,致使亞洲人的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容易控制不佳。

曾士婷醫師指出,胰島 β細胞功能衰退最直接的影響,包括飯後血糖數值容易偏高,同時會造成血糖控制失調,且會造成血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異常,血糖高低起伏大,更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一旦喪失功能,更可能得靠藥物,甚至是施打胰島素來維持血糖平衡了。

破解糖友用藥常見迷思:一輩子得吃藥、藥吃太多得洗腎……

曾士婷醫師也提到,不少糖友確實對於用藥有諸多的擔心和迷思,最常見的包括一旦吃藥會不會得吃一輩子?一直吃藥會不會造成腎臟功能受損得要洗腎?這些擔憂確實會造成糖友逃避用藥,甚至因此害怕吃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縱使開始服藥了,也會因為吃藥後出現低血糖,造成頭暈不舒服,或是發現吃藥後發胖,這些不好的用藥經驗,造成糖友對藥物有所顧忌而不按時吃藥。

門診上最常使用的第一線用藥,包括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雙胍類藥物、胰島素增敏劑以及 DPP-4 抑制劑、排糖藥等;施打針劑則包括胰島素、腸泌素等。曾士婷醫師提醒規律使用藥物對糖友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選擇副作用影響較少的藥物,相關研究都顯示,病人的不定期回診、不規律用藥,都會造成糖化血色素的波動,更容易造成血管傷害,甚至引發後遺症。

對此糖友李先生表示,身旁曾有糖友,在前期治療時因藥物出現的副作用,自行停藥,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時期,不但血糖控制不佳還引起其他併發症。所以自己在確診後就依照醫師指示,每天規律服藥,用藥簡單、規律且不容易忘記,就這樣維持了 2~3 年的時間,從剛開始的 1 個月回診一次到現在 3 個月才回診一次,再加上規律的飲食與運動習慣,血糖與體重變化逐漸維持穩定,空腹血糖可控制在 100~120mg/dL、糖化血色素在 5.5 至 6%。李先生補充,用藥過程如有不舒服,也應和醫師討論,更換適合的藥物,更別因為吃了藥不舒服而自行停藥。

合併藥物而非單一藥物治療,快速有效的控制血糖

由於有些病人一開始的糖化血色素就高,單用一個處方很難讓數值降低達標準值,現在門診上會採行「合併治療」方式。所謂「合併治療」就是中醫「君臣佐使」的概念,採行兩種藥物合併治療,這樣也能避開一種藥物用到高劑量、產生副作用,同時也能達到效果。

曾士婷醫師表示,相關研究也指出,如果一開始就採合併治療對病人是有好處的,像是可以減少日後需要施打胰島素以及進階藥物的可能性,一方面減少病人服用的藥物顆數,同時能降低吃藥的心理壓力。以 DPP-4 抑制劑來說,過去多是二線用藥,現在也多在初始就納入治療,和其他藥物合併使用。

曾士婷醫師表示,DPP-4 抑制劑可以促使胰臟β細胞適時製造分泌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也會抑制胰臟α細胞分泌升糖素,以降低肝醣生成作用,延緩胃排空的速率,減慢葡萄糖的吸收,同時也能減少長期用藥對胰臟的傷害。再者,DPP-4 抑制劑較不容易引發糖友低血糖狀況,也不會有發胖的情況產生,減低糖友對藥物的抗拒。

規律飲食生活 + 用藥,預防共病或併發症發生

李先生表示,自己除了遵照醫囑規律用藥,在飲食和運動習慣上也做了一些調整,這些改變都讓自己更健康,重要的是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的發生。

以飲食為例,比較大的改變就是少喝飲料或是改喝無糖飲料,過去愛喝的可樂也因為生病而忌口。進食順序上則是先吃菜、再吃肉(蛋白質),最後才吃醣類;愛吃水果的他也在衛教師的提醒下改為飯後一段時間才吃,同時注意份量。這些改變都能讓血糖值不會波動太大,得以好好控制血糖。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對糖尿病友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李先生維持一週固定運動 2 次、每次 1 小時的習慣,除了在家跑跑跑步機、舉舉啞鈴,也會上健身房運動,請專業教練來上課。

曾士婷醫師也不諱言,多數病友透過飲食控制及適度運動以及減重,還是無法控制住血糖,必須進一步仰賴藥物治療。不過對糖友來說,除了藥物控制,更該積極的改變過去不好的生活型態,透過飲食和運動的相輔相成,維持血糖穩定。

對抗疾病兩關鍵:「病識感」與「意志力」

根據「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糖友每週至少運動 150 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一次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約 48 小時,所以建議一週運動 3 至 5 天。 飲食上則應遵守多吃高纖維食物、避免攝取精緻醣類,以及低油烹調的習慣。曾士婷醫師也提到,門診中常聽到病人說他吃得「很簡單」,為何還是血糖過高?醫師提醒,重點不在只吃一碗麵、一顆饅頭,而是必須肉類、蔬菜、碳水化合物均衡攝取才對。

李先生也提醒糖友,要把糖尿病「當作一回事」,剛開始就要有病識感,不要出現症狀還是覺得沒關係、不理會;再者是也要想到糖尿病的併發症,像是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等,會嚴重危害自身健康,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預防共病發生。

而所謂「意志力」是指,不管是飲食、運動、用藥都能養成習慣持之以恆地規律進行。李先生也提到,這些飲食和運動習慣不單是糖友需要遵循,用於一般人也適用,能這樣想就不覺得是難事了。兩年多來他也始終相信,只要能好好控制,一定能戰勝糖尿病的!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