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三個節氣,每年在1月5-7日之間,是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不過天氣雖然寒冷,但還不到最冷的時節,故名「小寒」。以中醫角度認為,寒為陰邪,容易傷人體陽氣,因此小寒節氣應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如果每天多睡一小時,可以使身體內的陰陽平衡,滋養臟腑,增加身體的強壯程度。
而且中醫認為「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因此,最近到立春前,入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肌張力,又能改善睡眠品質。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小寒時令還要留意,皮膚搔癢是冬季困擾很多人的疾病,氣溫急劇變化,特別是從寒冷的室外驟入溫暖的室內,或在夜間脫衣睡覺時,便容易開始搔癢。尤其老年人皮膚萎縮、汗少,又缺乏皮脂滋潤,皮膚血液循環障礙,營養匱乏,更容易受周圍環境冷熱變化刺激,而發生冬季皮膚搔癢。
冬季皮膚乾癢在西醫診斷為「缺脂性濕疹」,常見於四肢或是身體軀幹,不只搔癢難耐,也會乾燥脫屑,吳宛容中醫師題到,治療冬季皮膚搔癢會給予滋陰潤燥、祛風止癢的中藥,例如生地、麥冬、玉竹等滋陰潤燥的中藥。
此外,洗澡時應選用溫和的偏弱酸性沐浴乳,洗澡時水溫也不宜太高,洗澡後趁皮膚還未全乾時,也應該立刻塗上滋潤的乳液,尤其是四肢等特別乾燥的部位。另外飲食上也要注意,雖然冬季寒冷,但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等燥熱食物,會加重皮膚乾癢,反而應該多吃白木耳、山藥、水梨、百合等滋陰潤肌膚的食物。
另外也可以透過穴位按摩養身,像是按壓足三里穴(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可以用於腸胃不適導致睡眠障礙的人,幫助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的功效。另外還可以按壓湧泉穴(位於足底部,約當足底第 2、 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 1/3處)可以使人腎精充足,最後則是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同樣有助於使腎臟功能增強,可與湧泉穴輪流按壓。
延伸閱讀
10歲男童課後撿「蝸牛」分攤家計 背後原因曝:為籌措阿公開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