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芳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是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每年這一天,家裏的長輩都會起個大早,把炕頭的火燒得旺旺的,熬一大鍋熱汽騰騰的臘八粥,盛給家人吃,分給左鄰右舍吃。
臘八節,喝臘八粥,是我們千年古縣的傳統習俗。
兒時,臘八節那天,外婆總會熬好臘八粥,不怕路遠,一個人走十幾里路,就為了給我們送臘八粥,喝外婆的臘八粥是我童年留下的最美好回憶。
多年前,我曾在果城裏山鄉工作,由於工作關係,年年有熱心的當地群眾在臘八節那天送臘八粥給我喝,有時還要盛情地請我去家裏喝臘八粥。喝著鄉親們熱情端來的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我真的是周身溫暖,一口甜到了心裏,臉像臘八粥一樣笑開了花。
臘八節,能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又香又甜又暖,感覺真的好溫暖好幸福喲。
美美地喝臘八粥,你知道臘八節的由來嗎?為什麼要熬臘八粥呢?
追溯臘八節的起源,它是民間節慶活動形成較早且地域範圍較大的一個節日。“臘八”一詞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而臘八節的出現還要晚很多。在秦朝建立之前,我國人民在冬季分別有蠟祭和臘祭這兩個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其中蠟祭是年終歲末對八位農神的祭祀,蠟祭的祭品是田地裏長出的五穀雜糧,感恩他們過去一年對農業生產的“關照”,風調雨順,讓家家糧食大豐收。樸素的人民為感恩大自然的風調雨順,感恩上蒼的恩澤,以最樸素的祭祀形式來歡慶豐收。後來,蠟祭和臘祭就合併為一個祭祀,稱“臘祭”。漢武帝時,朝廷改用《太初曆》,並且規定每年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舉行臘祭,而這個日子就叫“臘日節”。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佛端坐於菩提樹下成道的日子,佛教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會舉行“臘八”舉行紀念活動,“臘八節”慢慢演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臘八節,是以農業豐收了的一次感恩戴德的慶祝活動。臘八粥是家家傾其家藏的各種米、各種豆類以及幹鮮果所有,提前準備好,品種越多越好。
“看到了臘八,就聞到了年味”。臘八節是臘月裏的第一個盛會,臘八粥是迎新年的第一碗美食。
我國煮臘八粥,喝臘八粥的習俗從宋代開始,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上至皇家府邸,下到庶民寒舍,臘八煮粥喝粥風靡全國。除官府和寺院設棚舍粥之外,平民之間相互饋贈臘八粥也成為一種禮儀和風俗。家鄉小城,千年古縣,千年爐火不熄,臘八節的習俗流傳了千年,這碗香噴噴的臘八粥也香了千年,滋養了生生不息的生命。
小城的百姓,把對新年美好的期盼和祝福全都寄予到了這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臘八粥裏。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全國各地的飲食風俗不同,煮臘八粥喝八粥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臘八節,煮臘八粥,粥裏要有五色豆。豆與“痘”同音,意在祛病驅邪。家家戶戶女主人都會精心挑選出紅豆、綠豆、黃豆、芸豆、花生豆等紅黃綠五色豆。把精心挑選的各色豆子提前浸泡好,放入鍋中文火蒸煮,時間越長,豆子越酥融軟爛。臘八節這一天,婦女們會起個大早,仔細選好大米、小米、糯米、紅米等各種米淘洗乾淨,浸好後再和五色豆一起熬臘八粥。婦女們把炕頭的火燒的旺旺的,粥開後,生文火,慢慢熬臘八粥,直熬到五色豆樂開了花,與各種米相依相融,濃稠軟糯酥爛,香氣四溢。煮好了臘八粥,第一碗要乘起來供奉祖先和灶神,再盛給給家裏的長輩,尊老愛幼,再分食給早已饞得流口水的孩子們。家家熬好了臘八粥,還要分送給左右鄰居,饋贈親友,這是一份真誠樸素的心意,也是勤勞莊稼人的生活智慧。
最早記載臘八節喝臘八粥習俗的是宋朝的《東京夢華錄》,臘八這天開封的寺院要選用幾種小巧的食材熬煮成臘八粥,免費送與當地老百姓。到了清朝時期,臘八節這天不但寺廟會給窮人們施粥,就連朝廷也會賜給文武百官一碗臘八粥,以示皇帝對大臣們的恩寵。尤其是貪大求洋的乾隆皇帝,還專門讓造辦處鑄造了一口8噸重的大銅鍋來熬制臘八粥。
杜甫詩雲:“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在中國人眼裏,臘八節並非小節。
如今,臘八節已經成為了帶有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傳統節日。
臘八節,熬一鍋五穀雜糧臘八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臘八節是新年隆重的開幕式,臘八節到了新年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