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一張唱片 解開半個多世紀的名盤之謎

愛傳媒/ 2023.12.27 20:55

一張唱片 解開半個多世紀的名盤之謎

一張唱片 解開半個多世紀的名盤之謎

【blue97專欄】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眾多的唱片遺產中,以1951年7月29日在拜魯特音樂節上演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最具知名度(以下簡稱「拜魯特第九」)。那是拜魯特音樂節在二戰後重新開幕的紀念性演出,從類比時代到CD時代,這張由EMI發行的唱片,經過數十年的不斷再版、被讚美、被神格化,但也留下一些難解的謎團。尤其到了21世紀,另一個母帶的現身,讓這場原本單純的音樂會實況,出現兩種錄音版本:

1955年,英國HMV唱片公司(EMI的前身)發行的唱片(以下簡稱EMI盤)

2007年,日本福特萬格勒中心的出版品(以下簡稱BIS盤)

前者由EMI製作人李格(Walter Legge)製作,後者是日本福特萬格勒中心(The Wilhelm Furtwängler Centre of Japan)以巴伐利亞州廣播電臺所收藏的檔案轉錄。

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實況版?當時在日本有兩派論戰,一派認為EMI盤是李格以音樂會和排練進行的混合編輯版,一派認為中心盤其實是音樂會前的排練,EMI盤才是真正的實況。兩派各提出有力證據,不過在2021年瑞典唱片公司BIS發行SACD後,這場爭論終於落幕。答案揭曉了:EMI盤是李格的剪輯,而中心盤才是真正的實況錄音。

BIS盤的發掘契機是已故Tahra唱片公司創辦人特雷敏(René Tremine),在特雷敏編撰的「福特萬格勒錄音總整理」中有段描述寫道:「Bavarian Radio, Munich and Swedish Radio」,也就是說,「拜魯特第九」當年曾由巴伐利亞廣播、慕尼黑廣播和瑞典廣播同步直播,並留下錄音檔案。

根據這樣的記載,日本King唱片公司高層委託瑞典BIS唱片公司的老闆羅伯特.馮.巴爾(Robert von Bahr)前往瑞典廣播找尋音源,最後真的被他找到沉睡了70年的檔案。

馮.巴爾表示「母帶聲音狀態還不錯,比想像中還要好。」因此他決定以SACD形式出版,並決定不剪掉母帶上所有的聲音訊息,從節目開頭4種語言(按德、法、英、瑞典語順序)的演出前廣播,到大師入場、現場的掌聲,以及各樂章間的觀眾雜音,到音樂會結束後2分半鐘的歡呼聲,總共85分鐘全部照單全收。

BIS盤的登場,證實了中心盤才是「拜魯特第九」真正的實況版,我們也第一次聽到當天音樂會指揮家入場、演奏後的掌聲等真實狀態,同時也解開了1961年日本推出的「足音入」版(下圖)疑雲。

新聞圖片

當年,日本推出的「足音入」版,記錄了開演前的現場全動態,首先是現場的噪動與清楚的咳嗽聲,接著是福特萬格勒步上舞台的腳步聲(因此稱為「足音入」),現場並響起如雷的掌聲,掌聲大約持續了36秒,最後有福特萬格勒在台上與團員的簡短提示,時間約1分24秒。有些「拜魯特第九」的EMI版本還有演奏後的掌聲。這些在BIS盤推出後,都證實是「偽造」。BIS盤也收錄開眼前的掌聲,但沒有腳步聲,也沒有指揮家向團員的提示。此外,各樂章間觀眾席的雜音全收錄。

據說,日本方面1961年曾向HMV索取可增強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臨場感」的母帶,後來HMV給了日本這樣的版本,從而誕生「足音入」版。至於這段1分24秒的錄音究竟從何而來?事隔半個多世紀,已找不到當年HMV寄送母帶者的回應。研判可能是福特萬格勒演出前排練時錄下,或來自1954年福特萬格勒在琉森或拜魯特音樂節演出貝多芬第九號時的總排練。

談完唱片背後的故事,再聊一下音質,BIS盤的音高與中心盤略有不同,第四樂章聲音沒有前三樂章好,可能是母帶劣化。中心盤推出後,Orfeo唱片公司也跟進,以巴伐利亞廣播電臺的檔案發行CD,兩者的差異僅在數位後製上的不同。

從聆聽的經驗來解讀,EMI盤與中心盤一個反應熱情,一個反映真實,各自有其特點。讓我們先回到1951年,翻閱「拜魯特第九」演出後的樂評,評論中描述了現場的熱況:「福特萬格勒一開始就掌控了全場聽眾期待心情的緊張氣氛中,這份演奏將這首偉大的作品一步步帶往一個樂章又一個樂章的高潮,由全場聽眾的眼神中,看得出他們極力壓抑著內心高昂的情緒。」

我認為,EMI盤比較能呼應這樣的盛況。實況盤則反映出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這種非常設樂團,因為不常隨著福特萬格勒南征北戰,無法磨練出指揮家的特殊風格。

我們只要聽聽「拜魯特第九」演出一個多月後,福特萬格勒在薩爾茲堡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的貝多芬第九號就可得到驗證,這位指揮大師的特色在該演出展露無疑,而這些特色在真正的拜魯特實況盤不易發現。

另外,日本已故樂評宇野功芳的書,有一段他與日本作曲家佐藤眞的對談,佐藤眞提到,EMI盤有許多樂團「技術」上的問題,包括合奏能力、音準等,佐藤眞的質疑似乎間接證實了EMI盤其實是混編了排練的錄音。

如果時光倒轉,當年EMI捨棄「拜魯特第九」選擇發行「琉森第九」(1954年福特萬格勒指揮英國愛樂管弦樂團,在琉森音樂節演出的貝多芬第九號),這份1951年「拜魯特第九」的實況恐怕會被隱沒數十年後,最後直接以實況盤現身,至於李格略帶實驗性質剪出的EMI盤,可能會靜靜地躺在EMI檔案室裡等著被銷毀。還好歷史的齒輪不是這樣轉。

「拜魯特第九」在1955年發行唱片後,在錄音史上一直被擺在至高的位階,英國名樂評奧斯本(Richard Osborne)將它列入歷史百大古典錄音,日本樂壇對它的吹捧更是到了神人的等級,這一切要歸功於李格天衣無縫的剪接,及其個人意念的徹底實踐。

我個人呢?我喜歡EMI盤,並由衷感謝李格的「神來之筆」。

blue97:《MUZIK古典樂刊》資深專欄主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