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二)

優傳媒/ 2023.12.27 06:47

每逢選舉,台灣的“多數族群”“台獨派”,就會祭起“反中”的大旗,做爲選戰利器。台灣不斷使用“反中”訴求,已經不斷的,自己把自己逼入墻角。等到台灣發現自己,完全沒有退路的時候,悔之晚矣。(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3. 權力爭奪與族群對抗

有人群,就有政治鬥爭,其目的在於攫取權力,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政治鬥爭的過程中,必然是聚集群衆,發揮群衆力量。所謂的“人多力量大”,“好漢打不過人多”,古有明訓。

 

“聚集群衆”就要建立“群體歸屬感”,團結才有力量。

 

建立“群體歸屬感”,以進行“群體對抗”的現象,古往今來,無所不在。台灣早年,來自於漳州與泉州的移民,就有長期而凶狠的“漳泉械鬥”,全台各地皆有發生,雙方傷亡巨大。

 

在台北芝山岩有個“同歸所”(大墓公),據説就是早年的漳泉械鬥,死傷甚眾。事後收屍,也分不清誰是誰,就都埋在一起了,稱爲“同歸所”。

 

有鄉野傳奇說,漳泉同葬後,其陰魂依舊纏鬥不休,夜間墓地會傳出打鬥之聲,甚至有骨骸被抛出墓外。

(圖/取自網路)

總之,動員“族群歸屬感”,引發“族群對抗”,是人類社會中,常有的事。如果台灣早年就實行“自由民主選舉”制度,在漳泉政客的鼓吹之下,必然是漳州人票投給漳州鄉親,泉州人票投給泉州鄉親,漩渦越滾越大,最後必然是族群人多者勝,敗者喪失原有權益。

 

選舉就是這麽回事,經由一個“族群認同”的過程,最後是“多數族群”勝出,“少數族群”落敗。

 

4.台灣的族群對抗

1949年,國府兵敗大陸,中央政府播遷來台。台灣的主政者,是來自於大陸各地的菁英。

 

蔣介石志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可惜時勢遷移,大局已定。他的晚年,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蔣介石的最終命運,是永遠的“暫厝”在大溪慈湖。

 

蔣介石安定台灣的功業,被人有選擇性的漠視。他在台灣,廣泛的承受駡名,塑像的頭頂,多次被人潑漆。

 

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在族群對抗中,“少數族群”的領袖,會受到“多數族群”無所忌憚的羞辱與霸凌。

 

台灣的人口分佈,閩南族群佔絕大多數,近 70%。 從大陸來台的“外省族群”,約佔15%。雖然中央政府的“統治群體”,是以“外省人”爲多,但是大多數的外省族群,還是貧窮的軍人百姓。

 

(圖/取自網路)

無論如何,“多數族群”的閩南族群,爲了建立自身的“族群凝聚力”,把國民黨政府的“統治群體”,貼上“外來政權”的標簽,進行强力的政治打擊。同時,把多數的貧苦外省人,也視爲“利益既得份子”。

                                                                                   

蔣介石之後的蔣經國,沒有能力與意願“光復大陸”,也無法拂逆父親“反共抗俄”的遺志。他除了走向“獨台”或是“台獨”之路,已沒有別的選擇。

 

蔣經國之後,他所欽選的接班人李登輝(岩里日男),在政治體制上,全力朝向“去中國化”與“台獨化”方向發展。在李登輝的領導下,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

 

國民黨内普遍認爲,國民黨失去政權,是因爲李登輝,助長了國民黨的内部分裂,並且處處暗助陳水扁與民進黨。2001年,國民黨開除了李登輝的黨籍。

 

同年,主張台灣獨立的“台聯黨”成立。“台聯黨”奉李登輝為精神領袖,李登輝受之無愧,也居之不疑。

 

換句話説,國民黨的前總統與前主席李登輝,公開了他的台獨認同。

(圖/取自網路)

自蔣經國之後,台灣的政治發展脈絡,分為兩條軸綫進行。

 

一是由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等一脈相承,屬於台灣的“多數族群”(本土族群),是“台獨”派。

 

另一軸綫,是延續兩蔣的國民黨脈絡,連戰、宋楚瑜、馬英九、朱立倫、韓國瑜、蔣萬安等,屬於台灣的“少數族群”,是“獨台”派。

 

畢竟少數難敵多數,“台獨派”挾“多數族群”的優勢,節節進逼;“獨台派”因“少數族群”的劣勢,而逐步敗績,已長期成爲在野黨。

 

5.多數族群的“反中”訴求

“多數族群”的“台獨”派,必須有一個“選戰訴求”,來凝聚“族群歸屬感”,並用以對“少數族群”(外省菁英)的“獨台”派,做出有力的攻擊。

 

這個“選戰訴求”必須簡單好用,有“煽情”的功效;可以任意揮舞,給任意人帶上帽子,貼上標簽,任意予以打擊與羞辱。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這個“選戰訴求”,必須符合美國的利益。唯有符合美國的利益,才能得到美國的幕後力挺,事情才會順風順水,甚至搞得風生水起。

 

“反中”訴求,完全符合以上需求。

 

多數族群的本土派,是反中的,所以是“愛台”的;是有“主體意識”的,所以是“政治正確”的;是“反中”的,所以是合乎“普世價值”的。

 

少數族群的外省派,是親中的,所以是“賣台”的;是有“中國文化情結”的,所以是“舔共”的;是不認同“自由民主”的;是應該“滾囘大陸”的,也是“政治不正確”的。

(圖/取自網路)

這樣揮舞選戰大旗,簡單粗暴,攻擊對手,十分有效。而飽受攻擊的“少數族群”,一直無法找到,有力的反擊武器。

 

因爲有效,民進黨多年來,反覆使用“反中”訴求,做爲選戰利器,樂而不疲。

 

事實上,這種訴求,是“煽情嘩眾”多於理性論證;是製造仇恨,多於彌合分歧。

 

從理性論證來説,“親中”可能更符合台灣的整體利益。不過在選戰中,“親中” 就等同於“賣台”、“舔共”與“專制獨裁”;理性的思辨,完全被“煽情嘩眾”的“反中”大帽子所壓制,根本無法翻身。

 

更重要的是,“反中”的訴求,很能得到美國主子的歡喜。台灣越充斥反中情緒,越有利於美國,以台灣為人質,來勒索中國大陸。

 

“反中訴求”長期洗腦台灣人,甚至寧願當美國的炮灰,主動衝上火綫,為美國主子效忠犧牲。

 

做爲總統候選人的民進黨政客,竟然還會説出 “不要質疑美國” 這樣的屁話,荒誕之極。

 

6.結論

每逢選舉,台灣的“多數族群”“台獨派”,就會祭起“反中”的大旗,做爲選戰利器。

 

其實,“台獨”明顯是個騙人假議題。民進黨全面執政多年了,錢撈足了,權力的滋味也充分享用了,沒廉恥的事也幹的多了,有“獨立建國”嗎?有任何為理想而殉國的烈士嗎?

 

“反中”訴求,其實是“台獨派”用來打擊對手,“少數族群”“獨台派”的利器而已。但是,畢竟是得到了美國的背書。

(圖/取自網路)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最擅長的,就是攪動“代理人”的戰爭。美國會找個小國家,做爲代理人,與對手大國作戰。代理人國家的人民,犧牲了生命,家園被摧毀,美國卻在後面販賣軍火,得到暴利。

 

陷於戰火中,近兩年之久的烏克蘭,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台灣經年累月打反中牌,在相當程度上,已激起大陸民衆對台灣的普遍反感。大陸對台,以“非和平手段”來解決兩岸問題的可能性,近年來,已大幅提高。

 

台灣不斷使用“反中”訴求,已經不斷的,自己把自己逼入墻角。

 

“反中牌”打到底,兩岸爆發戰爭,美國隔洋觀火,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等到台灣發現自己,完全沒有退路的時候,悔之晚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