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東皋採菊集》賴清德硬撐 害慘自己選情

優傳媒/ 2023.12.26 05:58

賴清德的硬撐個性,若用在好的地方,對他個人支持度本有加分;但如今眼見他在自家老宅的違建事件之處置過程,讓多數仍期待社會能有公平正義的支持者看不下去,那些仍期待社會有公平正義、原賴清德的市井小民支持者,自然要離他而去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曾經,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被評為很「ㄍㄧㄣ」,形容他硬撐的個性,為保持嚴肅形象,不苟言笑;對某些事情也不輕易妥協。如政論名嘴郭正亮所言,賴在擔任台南市長期間,曾因為台南議長李全教當時涉賄選而堅持232天不進議會備詢,即使在民進黨人士的勸說下,也不為所動。然而,這次為了「賴皮寮事件」而硬撐至今不依法拆除老家,卻害慘他自己的選情。

 

賴清德的硬撐個性,如果用在好的地方,對他不是沒有加分。譬如,若用在嫉惡如仇、不與黑金政客妥協;堅持理念、不和稀泥,對是非一以貫之、不會雙重標準等;相信他的人設與支持度,會維持在高水準。

 

然而,他若與一些臉皮厚到子彈穿不透的政客一樣,一副犯錯而死不認錯、違法而硬拗合法、「我行你不行」的雙標嘴臉,如此的硬撐個性和作為,一旦攤在陽光下讓台灣多數善良民眾看在眼裡,則他清廉執政的口號必是立刻破功,選情自然大受衝擊而下滑。

 

「賴皮寮事件」衝擊賴清德選情

他在「賴皮竂」事件上的處置,就是其硬撐個性最壞的行為表現;也讓他近日發布的支持度明顯下滑。

 

一般無權無勢的百姓,最看重的就是「公平」,最好還能有「正義」;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公平的最低底線。雖然,台灣的法律,明顯偏袒有權、有勢、有財力的人,多數善良人民也明知如此,但體制的既存性與僵固性,多數百姓也無可如何,只能透過每次的大選,相信候選人提出的「司法改革」口號,而被一騙再騙。

 

就談談眼前的事。台中市議會第四屆第二次定期會在12月21日結束,通過了明(113)年度總預算。在預算審查期間,議員質詢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就是大幅提高的交通違規歲入預算。民進黨議員曾朝榮質詢時曾提出數據指出,台中市交通裁罰歲入預算,107年度僅編7億元,到112年已編15億元,但今年實際收入至11月底已達30億元;而明年交通違規的收入預算編列23.26億元,再創新高。

 

交通裁罰預算高 恐有業績要求惹民怨

不論是民進黨議員陳俞融或國民黨議員李中等,都對台中市的交通罰款屢創新高、交通事件卻持續增加而毫無改善提出強烈質詢,要求警察局取締過程或接受檢舉要合理合情;李中甚至提出超徵交通罰款應還稅於民。

 

猶記得十多年前,有次早晨六點駕車趕搭國光號上台北,一大早眼見四下無人無車,在停車後、紅燈尚未轉綠燈前便緩行而違規右轉,偏偏路口就停了一輛警車,經說明情況後,該名警員開了張勸導單而放行。在當時還在就讀博士班、尚未有正職而兼課收入有限下,實在很感激那位員警。

 

然而,多年後,陸續發現,一些非故意、也未影響他人行車、更未造成他人傷害的違規,動不動就接到交通罰單,而且是以最嚴的法規處罰,而非視情節之合理性依同樣法規採輕罰原則。

 

兩年多前,與本屆落選的民進黨議員張耀中閒聊時請教他,到底警察局各派出所有沒有交通裁罰的「業績」要求和壓力,他回說,表面上警察局長答詢時都說沒有,但實際上他也聽聞確實有些分局,以業績要求,開出比其他單位更多罰單。如今,交通罰款預算愈編愈高,員警搞不好又有到處開罰單的「業績壓力」。

 

市井小民動輒被罰 賴家老宅違建卻無事

問題就在於,市井小民動不動被開罰單,而且申訴或打行政訴訟,百分之九十幾以上都無效,員警、交通單位、行政法院皆不顧現場發生實況,便逕行裁定或裁判,讓民眾深感只會死抱法條、連當事人都未找去詢問下,便官官相護而讓民眾承擔所有不平的後果,這必然將造成相當民怨,也才會匯聚到藍、綠各議員身上,而在議會上強力質詢。

 

想想,那麼多民眾動輒得咎的被交通警察單位裁罰,且多數申訴無用下,只能吞下政府苛嚴的「依法裁罰」。於今眼見堂堂的副總統,將自家老宅改建成如同「豪華農舍」那樣供「親戚」使用;事後卻以自己出身礦區為由對外哭訴;並在沒有建照而改建、且多年未繳房屋稅之下,以準備「公益信託」為名而想要規避自家違建的拆除。看在那些遇法卻申訴無門、及南鐵東移而被拆除老家的人民眼中,又有何公平正義可言?

 

賴清德對自己的違建老家如此「硬撐」的個性與行為,已完全破壞自己剛當選黨主席準備參選總統時與「黑金」劃清界限、嚴格要求黨員清白及清廉從政的個人形象;那些仍期待社會有公平正義、原賴清德的市井小民支持者,自然要離他而去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