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樂透 天氣 魷魚遊戲2

建商出錢幫忙驗屋?專家曝「4大地雷」:外行看不出破綻…

好房News/ 2023.12.25 17:21
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台北報導  
 
近年來預售屋推案眾多,新大樓一棟棟出現,因為與建商交屋所產生的紛爭也日漸增多,因此,民眾委託驗屋公司協助驗屋的需求也快速增加,但驗屋公司眾多,品質參差不齊,包括驗屋方式不合理、驗屋的服務瑕疵、驗屋人員的資歷及專業度無法查證,以及未能提供完整詳細的驗屋報告書或驗屋報告拖延太久才給等等服務後所產生的糾紛時有所聞,也讓民眾對驗屋公司的標準無所適從,無法充分信賴。
 
民眾交屋前驗屋,遇到建商自己找驗屋公司。
民眾交屋前驗屋,遇到建商自己找驗屋公司。
 
※建設公司找的驗屋公司 可信任嗎?
 
最近有幾年前買了預售屋的民眾反映,近期準備交屋前,買方原本想自己找驗屋公司,但後來才知道建設公司「會協助找驗屋公司幫忙驗屋」,買方還不必支付驗屋費用。消費者認為,雖然可省事也省錢,但「心中總感到不踏實,覺得跟建設公司配合的驗屋公司,立場及專業可足以信賴嗎?」
 
幸福驗屋共同創辦人陳禾洲指出,業界確實有一些驗屋公司會跟建商合作,畢竟跟建設公司長期搭配,案源更加穩定,但可能會讓買方、民眾產生「球員兼裁判的觀感」,當然,若買方不放心,也可以跟建商溝通,自己找其他驗屋公司再驗一次。
 
至於驗屋團隊的專業部分,住宅消保會顧問、創會理事長吳翃毅表示,目前坊間驗屋業者多稱拿有國家級證照,但實際上驗屋並沒有專業證照或是驗屋技術士的證照,容易混淆視聽,讓消費者難以查證,若業者以假專業驗屋,誇大缺失,反造成屋主與建商之間的對立,或無法妥善找出房子瑕疵,易衍生糾紛。
 
陳禾洲說,一個專業的驗屋公司,成員擁有土木技師、機電技師、建築設計師、品管人員、工地主任、配管、 自來水技術人員...等證照,這些專業認證都只是基本條件,除了證照,其實真正重要的是豐富的實務經驗、專業、嚴謹及負責任的態度;他指出,有些驗屋公司訴求「5~7天就交付屋主驗屋報告,但可能會拖到2周甚至更久,而消費者在準備初驗前就已先付給驗屋公司首款,在現場又付了尾款,但報告卻被拖延,因此影響客戶與建商交屋進度,民眾必須謹慎注意」。
 
※驗屋常遇問題 民眾可自行檢視嗎?
 
陳禾洲指出,以幸福驗屋團隊驗屋多年的經驗,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種:
 
1.窗框漏水
 
這是相當常見的缺失,而要檢視窗框是否漏水,必須進行濕度測試,以噴水前後來做檢測,並要搭配紅外線熱像儀及水份儀檢驗更為專業,有時噴水測試後會發現隱約有水痕、或摸起來濕濕的,或是有色差,這些情形,民眾比較難用肉眼直接判斷,因此必須由專業驗屋公司的紅外線熱像儀、水分儀來檢測,才更可抓出問題。
 
窗框漏水是相當常見缺失,有時噴水測試後會發現隱約有水痕、或摸起來濕濕的,必須由專業儀器檢測,抓出問題。
窗框漏水是相當常見缺失,有時噴水測試後會發現隱約有水痕、或摸起來濕濕的,必須由專業儀器檢測,抓出問題。
 
2.電線接錯
 
地線與中性線接反,還是會有電,但未來若使用高用電量的家電,可能出現跳電情形,且因電線接反,漏電斷路器並不會作動,較容易造成觸電的事故;陳禾洲表示,這類問題必須使用相位檢測器等的專業儀器來檢測,一般民眾也比較無法自行處理。
 
相位檢測器檢驗出接線錯誤。
相位檢測器檢驗出接線錯誤。
 
電線連接正確,相位檢測器檢測顯示電壓正常。
電線連接正確,相位檢測器檢測顯示電壓正常。
 
3.玻璃厚度未達規格
 
很多新建案會採用氣密窗、膠合玻璃,聲稱厚度夠、可抗噪音,但民眾難以知悉「玻璃厚度到底是不是建商所說的規格」,這類情形也需要專業的儀器來檢測。
 
4.陽台排水孔與存水彎淤積
 
主要因工人的菸頭、檳榔渣等隨意丟棄,或工程收尾時、泥沙與小石子未清乾淨而導致淤積。陳禾洲表示,這部分必須以「工業用內視鏡」來檢測才可清楚發覺排水孔中是否有異物與堵塞物,以及堵塞情形如何,民眾用肉眼難以察覺。
 
用「工業用內視鏡」檢視陽台排水孔與存水彎是否有淤積。
用「工業用內視鏡」檢視陽台排水孔與存水彎是否有淤積。
 
※使照未取得就驗屋 合理嗎?
 
有購屋民眾反映,有些建設公司連使照還沒取得,就催促提前驗屋,這合理嗎?陳禾洲指出,這在業界滿普遍的,因為一些建商想快一點交屋、取得金流,比較沒有資金壓力,多數建商其實申請使照到拿到之前,多數興建工程都已完畢,是可以驗屋,但我們也遇過少數建商連廚具或衛浴都沒安裝的,這樣的情形也沒辦法驗。
 
另外陳禾洲分享,驗屋時通常要3個小時才會有比較充分的時間檢驗與找出問題,如果有建商限制驗屋時間就會請屋主去與建商溝通,畢竟以3房2衛的產品來說,就有300個以上的驗屋項目。建議很重視屋況的民眾,還是要委託專業的驗屋公司,畢竟房子是要住一輩子的,如果交屋沒多久就發現問題,邊繳房貸、邊修繕新屋,真的會讓人覺得心好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