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銘瑞 何文勝/屏東縣報導
2020年1月在台東長濱鄉海灘擱淺的藍鯨的骨骼標本,經過將近四年的精心整理,於今(15)日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世界水域館展出,成為全球第25座藍鯨骨骼標本,也是姿勢型態最為擬真的標本。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特別到場,向館方舉辦藍鯨開展活動致意,並對參與擱淺處理的海巡弟兄、成大團隊,及藍鯨骨骼修復計畫的所有專家、學者、執行團隊表達誠摯感謝之意。
管碧玲指出,2020年1月25日發現藍鯨擱淺時正逢春節期間,海巡弟兄第一時間即前往現場協處,後續有臺東縣政府、海保署、海保救援網(MARN)行動小組(包括成大鯨豚中心、中華鯨豚協會)、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及亞洲大學的獸醫學系團隊、黑潮海洋基金會的夥伴,接續加入處理、解剖及研究分析,始得以將藍鯨妥為保留並提供日後科學研究之用。
管碧玲表示,藍鯨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牠的死亡彰顯人類的無知與自私,運用智慧在傷害孕育生命的海洋,藉由藍鯨開展象徵牠的重生之路,期望透過後續的展示與解說,讓全民由上到下提升民眾的海洋素養。
管碧玲強調,為了讓珍貴的標本得以完整妥善保留,海委會海保署與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以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110年11月29日簽署了「藍鯨骨骼標本合作備忘錄」,合力進行藍鯨骨骼重建組裝、展示及典藏,以供學術研究及教育推廣。
陳啟祥館長表示,恆春半島過往有鯨魚化石骨骼的出土,讓我們了解恆春半島海域是鯨魚的故鄉。今日藍鯨骨骼能在海生館順利的展出,這些成就有賴於許多團隊的合作與努力才能達成。這頭藍鯨的重生,將帶領來訪遊客、學子及研究學者進入海洋探索海洋,感謝海委會與海保署提供藍鯨骨骼標本給海生館,未來海生館也將開放藍鯨給各界研究。
海保署補充,這隻藍鯨骨骼標本歷經三年多,在成大與海生館以及化石先生團隊通力合作,從骨骼前置處理、以及多次徵詢日方專家意見,反覆調整骨骼和組裝,終於以最佳的下潛姿態完整且正確地被展示出來。
希望參觀的民眾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藍鯨骨骼標本,更能深切體會臺灣首例擱淺藍鯨所傳達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海保署表示,為了延伸這些擱淺死亡的海洋保育類動物的科學性,海保救援網(MARN)蒐集了許多擱淺動物的標本與樣本,歡迎有興趣的各界研究人員來此發掘海洋生物的奧秘,延續他們生命的意義。
而在藍鯨骨骼展示的同時,當時纏繞於藍鯨嘴上的尼龍繩以及附著於上的耳條茗荷(海洋生物藤壺的一種)也同時展示在旁。
海保署呼籲,藉由此完整的展示,也是沉痛的提醒我們,漁具纏繞是大型鯨類及其他海洋生物常見的死因,唯有人們自主回收作業或廢棄的漁網具,不任意棄置,才能降低海洋廢棄物對於海洋生物的威脅。
也希望大家都能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降低海洋廢棄物,共同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