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常見迷思破解!專家帶你正確認識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

今健康/今健康 2023.12.19 16:01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族群常見的退化性心血管疾病,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不過,傳統開胸手術對於這群患者來說,較無法負荷,因此,現在新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I)成為另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然而,這樣的微創手術一定是最好的嗎?本集將專訪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教授,為民眾破解TAVI手術的常見迷思,並正確認識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

主動脈瓣膜狹窄簡介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之一,好發於老年族群,主要是因為主動脈瓣這扇門,隨著年齡增長漸漸退化,年久失修,無法順利將血液送出,就可能對心臟造成額外壓力,影響全身血液循環。

陳紹緯教授指出,若發生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將造成喘、胸悶、昏厥,甚至心臟衰竭等嚴重症狀,沒有及早接受治療,預期壽命可能只剩2到5年。

專家詳解TAVI迷思   八個Q&A一次看!

Q1:請問教授,TAVI和傳統開胸手術有什麼差異?

TAVI可說是瓣膜手術的一大劃時代進展。隨著技術純熟,加上有著傷口小、復原快、術後感染風險較低等優點,所有治療指引皆建議將TAVI做為第一線主動脈瓣狹窄治療,特別是在年長的病人。

陳紹緯教授說明,TAVI手術的進行方式大多是經由腹股溝,利用導管將新瓣膜送往舊瓣膜的位置直接置換。大部分可以在局部麻醉、不插管的狀況進行;而開胸手術則是需要將舊瓣膜切除,再植入新瓣膜。雖然聽起來可怕,但其實開胸手術歷史悠久,具備長期的療效及其安全性。重要的是,及早發現並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自己的治療選項,將病灶早日根除才是關鍵。

Q2:傷口愈小愈好嗎?哪些族群適合/不適合使用TAVI治療?

陳紹緯教授提醒,由於每位患者情況不同,實際的治療方案仍須由醫師詳細評估,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選項。

以TAVI來說,第一首要確定的是解剖位置是否合適;第二是否有其他心臟血管疾病需一併治療,因為TAVI主要是以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為主,而標準的開胸手術則是能治療包括重度冠狀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心律不整、主動脈瘤等疾病,因此建議,有其他心臟血管疾病者,可以利用開胸手術一併處置;第三若是預期壽命較長的年輕患者,也會建議選擇開胸手術,達到長期療效。

Q3:TAVI是否有健保給付?費用大約是多少?有機會減輕負擔嗎?

由於TAVI是相對新穎的手術,因此若完全自費需將近100多萬,目前健保提供有條件給付,符合條件的患者負擔費用落在10萬左右。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見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經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套組-TAVI(整組含導引線)最新公告(健保審字第1110670819號)

陳紹緯教授呼籲,健保無法通過者,仍建議透過開胸手術積極治療,目前外科手術僅瓣膜選擇可能須自費負擔。當然年長者如果能選擇TAVI是最好,但如果因為費用問題無法支付,仍會建議接受開胸手術,希望有疾病儘早治療是最重要的!

Q4:置換的瓣膜該如何挑選?

選擇TAVI手術,原則上只有生物瓣膜能使用;而選擇開胸手術,則有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能挑選。金屬瓣膜耐用期限長,大多可終身使用,缺點是需終身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栓;生物瓣膜則是有豬和牛兩種選擇,優點是抗凝血劑僅需服用三個月即可停用,不過長期使用可能會慢慢退化,因此在10到20年間,有機會需再次進行手術。

Q5:先前已使用開胸手術者,未來還有機會選擇TAVI嗎?

第一次使用開胸手術,選擇金屬瓣膜者,因為耐久性高,不一定需要再次手術;然而,若是選擇生物瓣膜者,可能在10到20年間,面臨再次手術風險,這時可依照病患狀況考量,選擇再次開胸或是TAVI。

陳紹緯教授解釋,生物瓣膜通常會退化的是中間區塊,但外面框架仍相當穩固,是可以利用TAVI的方式,將經導管新瓣膜植入,達到療效。

不過民眾也可能好奇,先前已使用TAVI,日後還有機會選擇TAVI嗎?陳紹緯教授說明,國外的成功案例是不少,但比起先使用開胸再TAVI者,TAVI再TAVI者的困難度是相對高,可行性低。原則上如果是相對年輕的患者,預期可能會需要經過兩次手術,就會建議先以開胸手術為主,這樣未來若有TAVI的使用需求,可行性也較高。

醫師的叮嚀:

在選擇生物瓣膜時,通常會考量其耐用程度,避免提早退化,很快地面臨再次手術的風險。選擇牛瓣膜的耐用性會較豬瓣膜來得好。

第二次選擇使用TAVI的患者,可能會受限於第一次瓣膜的框架,增加手術困難度,因此若能在第一次植入時,選擇新型可擴式的乾式瓣膜,除了使用時間有望延長,框架大的優點也讓未來需要再次置換時,能選擇TAVI將原有的乾式瓣膜擴大,放入新瓣膜,進行瓣中瓣手術,有機會不用承擔開胸手術風險。

Q6:TAVI可能的併發症?會有失敗跟死亡風險嗎?

任何手術都是有一定的危險性,TAVI雖然具有極高的成功率,但仍有一定的風險及併發症存在,尤其是術後可能需要植入心律節律器,以及植入的瓣膜周圍發生側漏問題,不過隨著這項技術愈來愈純熟,發生比例已逐步下降。

Q7:TAVI術後都需要裝置心臟節律器嗎?

陳紹緯教授表示,在TAVI發展起步時,心臟節律器的植入比例確實相當高,有將近2成的風險。不過就如同上一段的回答,隨著技術進步後,現在TAVI術後的併發症比例已大幅下降,將近不到1成的人需要植入心臟節律器。但如果經評估有需要者,仍需依照醫囑裝置。

Q8:TAVI術後後有哪些注意事項?以及生活品質如何?

TAVI屬於微創手術,沒有所謂的大傷口,因此恢復相當快。順利的狀況下,有機會在2到3天後出院,如果不是從事粗重類型的工作,可以在術後一週回歸工作崗位。至於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則須視瓣膜類型而有不同服用方法,遵從醫囑按時回診追蹤。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關於老夫妻確診主動脈瓣膜狹窄⋯⋯

陳紹緯教授也分享先前讓自己印象深刻的病例,起初第一位是70多歲奶奶,被診斷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有主動脈瘤,在目前的治療指引中,是建議使用開胸手術一併切除主動脈瘤,同時置換新的人工瓣膜,而手術也相當順利,並按時回診追蹤。

不過就在6、7年後,奶奶的先生在某次的陪病過程,陳教授竟意外發現他有類似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症狀。因為爺爺已相當年邁,建議使用TAVI置換,所幸手術相當順利,也在術後2到3天就順利返家。

有趣的是,一對夫妻、一樣的疾病,卻因為病況不同而選擇不同治療。由此可見,沒有最好的手術,只有最適合的手術!

主動脈瓣膜狹窄三警訊   及早揪出「心」頭大患

最後,陳紹緯教授想提醒,一旦出現喘、胸悶、昏厥等症狀時,務必及早就醫,安排相關檢查,有機會在早期揪出心臟相關問題。就算是在基層診所,也能請醫師聽「心」音,確認有無心雜音。如果是天生主動脈瓣只有兩扇門(正常是三扇),也可能讓退化提早報到,需要提前開始進行例行檢查。

《延伸閱讀》

.「聽心音 找心病」 聽診器也能揪出「心」頭大患!學會呼籲:關懷家人 陪伴就醫、別忘聽心音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比癌症更危險!如何選擇治療策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