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鄉邦情懷/張淩瑞

台灣好報/ 2023.12.05 11:54

6月4日,在尤蒙嶴村,姚仁楨老人將我們領到姚家祠堂。年逾古稀的姚仁楨,身材壯實,聲如洪鐘,精神飽滿,他管理著尤蒙嶴村的姚家祠堂。祠堂內,放著一塊青石石碑,不大,但字跡尚清晰。郭康法拿出拓印工具開始拓碑。一辨識,原來是民國初玉環理民府對當地姚姓與鄰村旁姓糾紛的調停警示碑。玉環理民府,即玉環廳,是清代至民國初玉環民間沿用的一種稱謂。

據姚仁楨介紹,尤蒙嶴姚氏與玉城城南姚氏通譜,同於康熙末雍正初,從溫州平陽遷至玉環,姚仁楨表示願意帶我們去翻閱《姚氏宗譜》。在姚仁楨的一堂兄弟家,我們見到幾本厚厚的《姚氏宗譜》,玉環姚氏系溫州平陽北港伍岱姚氏分支,因平陽地稀人多,當年回應玉環島展複,族眾結伴前來報墾。粗粗翻了一遍,找不到我們想見的姚雲。

我們按照出生時間推算,突然發現一個貢生姚國璿,字讓先,生於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乙亥(1695),卒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雍正初年,姚國璿正是壯年,玉環未經展複,結集了三十多名同鄉族裏,同赴當時管理玉環島的太平縣,投遞報墾狀。此年齡符合姚雲的形象,更可貴的是他的傳記所述,幾乎是姚雲的翻版。

姚國璿寄宿在玉環島西南的玉環廟等待佳音,但他們屢報屢拒,反反復複,一直拖延了兩年。玉環廟即今玉城城南的保界廟,供奉的是明初平定玉環的朱亮祖。姚國璿他們初心不改,許下宏願,即集體上省城、下福州請願、疏通。到了雍正五年,浙江總督李衛力挺複墾玉環,派張坦熊主政玉環,張看到平陽墾民具有築塘捍海的本領,他們的報墾才得以批准。姚國璿從瑤嶴山頭遷至城南塘垟的陡門頭,組織鄉人圍墾海塘,終成良田千畝,富甲鄉里。姚國璿的創業精神得到了張坦熊的重視,不時相邀他一起籌畫玉環海疆的圍墾事務。

我想到《開複玉環伊始事略》中的內容:雍正五年秋,同知張坦熊主持修築楚門南塘,編為九柱,立柱頭九人,每柱招募墾民二十人,第九柱就是平陽人姚雲。

這不就是參與玉環海疆的圍墾事務嗎。姚國璿的經歷與姚雲一樣,令我們興奮不已。

姓、名、字三者結合,構成了我國古代姓名的結構體系。一般男子先有名,到20歲,才有字。只唯號、別稱,這是自取的,化名是一種需要,如為避難異鄉堅持鬥爭。除此之外,有學名、譜名之分。可以確定姚國璿是譜名、學名,姚雲也許是小名。

2022年冬,我與玉環政協文史委領導一起走進了蘆浦江家,翻閱《江氏宗譜》發現,“始遷蘆嶴永賓公傳”也提到“姚雲、華文旦”的記載:“公世居平陽,奉父松如公命,與姚雲、華文旦等共六十餘人,於雍正三年始有展複之志,各醵金二十四兩,對天飲酒,誓始終不相負,遂赴太邑張縣尊告複,繕文詳請上憲未即批准,延擱二載……幸前任桐廬知縣湖廣漢陽人張公名坦熊者到山招徠,思平陽乃始事之人,又素嫻塘務,面稟道憲招回。而公乃約有九人築塘於蘆,勤劬數載。”從而,可以證實江永賓也是姚雲、華文旦團隊的骨幹。他偕胞弟五人到玉環蘆嶴定居,召集了九人,用了數年,築成西塘,使蘆嶴海塗變為良田。

《江氏宗譜》中還記載了一個個蘆浦圍墾的先驅者,如顏文伯、江玉文、江玉成等等,他們克服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經受千災百難,初心不改,築成玉環的一道道海上長城。江永賓在牽頭圍墾徐都塘的同時,與妻舅顏文伯,以股份形式召集親友築太平縣塢根塘。塢根塘屢築屢傾,至乾隆五年,在茅陶富戶潘義軒參股下,得以持續。九月廿三日淩晨,江永賓、顏文伯割發系樁,打入合龍堤口,以示殉職祭塘。眾人大受鼓舞,奮戰一日終於成功,圍得塘地三千多畝。後江永賓又與姻親趙國寶二人,又在蘆嶴百丈岩外築趙姓塘。乾隆二十三年,江永賓侄江盈漁牽頭召集十股東,築成蘆嶴三角眼塘300多畝,移居樂清鯉魚山,築三江塘(今清江塘)。嘉慶十一年(1806),江永賓次孫江玉文獨資築雙抽塘(今玉城烏岩塘)。次年,築蘆浦沙頭塘。又次年,與他人合股築幹江鹽盤塘(今稱玉文塘),塘左右各五裏長,於西偏中浦建閘二間。1810年,江玉文與其諸族親合股築蘆嶴萬安塘。江玉文堂弟江玉成懸壺濟世,獨資築蘆嶴六和塘、烏岩玉成塘。江師賓從蘆嶴遷居沙嶴,子承父業以築塘,道光間,江師賓築大普竹聚興塘未成,鹹豐間,其子江德寬同金贊虞等重築。港北小山外塘與騎馬塘夾港,自花岩浦至小山外,鹹豐間,江德寬與韓承烈捐置外閘二間,以禦鹹潮。

江氏系圍墾世家,代代相傳,以親朋好友的關係,以打硬股的形式籌集資本圍海造田,形成的田地,進行協商分配。清代玉環海塘的圍墾股份制,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玉環工業企業股份制形成的雛形,也是玉環人愛打拼的基因所在。

後來,盧夏龍在微信群裏發出找到了華文旦的消息。他是在《武陵郡華氏宗譜》查找,發現“平陽夢鯉公三子華日杲,字文旦,邑庠生,移居玉環後灣。”的記載。華文旦居後灣村時間,與《特開玉環志》關於後灣塘圍築時間的記載相印證,可以肯定華文旦參加了修築後灣塘後,定居於此。

普通墾民歷史的挖掘發現,既豐滿了鄉邦歷史,也為本土文化找到自信的源頭活水。我們常線上上線下相聚,說著共同的話題,就是因為有一個相同的夢想——填補玉環歷史的空白處,讓更多的人瞭解並記住在歷史長河中被埋沒的本土寶貴歷史。

鄉邦文化的發燒友,可以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履歷,甚至彼此只在對方的研究文章中神交。研究鄉邦文化,需要大量文獻資料的支撐,耗時耗力,但我們都樂此不疲,我們不是坐在古書堆裏,就是在某個鄉野僻村走訪,覺得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