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溫度驟降氣喘、COPD易發作 常見吸入劑藥品大不同
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氣溫明顯轉為溼冷,更易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發作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指出,氣喘是指受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刺激後,支氣管產生慢性發炎的情形,
而COPD是一種因為慢性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引發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長期受到髒空氣的刺激,嚴重時會造成支氣管阻塞以及呼吸困難。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為緩解慢性呼吸道疾病症狀不適,臨床會開立吸入劑型藥品,透過呼吸道給藥的方式降低呼吸道反炎反應,使支氣管擴張與預防支氣管收縮,改善或舒緩呼吸不適。目前吸入劑藥品依據作用機轉分為三種
:
一、吸入性類固醇(inhales corticosteroids,ICS):常見成份有Budesonide、Fluticasone
propionate,這類皮質類固醇主要作用在乎吸道,可改善或降低發炎反應,預防支氣管收縮。
二、乙二型刺激劑(B2-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分為長效型LABA(Long-acting beta
agonist)以及短效型SABA(short-acting beta
agonist),常見成分有Indacaterol、Formoterol、Fenoterol及Salbutamol,作用在呼吸道的乙型交感神經受體,讓支氣管上的平滑肌舒張,使支氣管擴張,預防支氣管收縮。
三、抗膽鹼藥品(anti-cholinergic agents):分為長效型LAMA(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及短效型SAMA(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常見的成份有Umeclidinium、Glycopyrronium、Tiotropium及lpratropium作用(抑制)在呼吸道毒蕈鹼受體(muscarinic
receptor)讓支氣管上的平滑肌舒張,使支氣管擴張,預防支氣管收縮。
吸入劑種類用法差異 遵照醫囑規律用藥減少併發症風險
另外,吸入劑依照內容物的型態,可分為定量噴霧吸入劑、乾粉吸入劑、及霧化型吸入液三種不同種類
:
一、定量噴霧吸入劑(metered-dose inhaler, MDI)
這是最常見的吸入劑劑型,按壓給藥按鈕後,會透過加壓方式將藥品噴出。方法是先拉開保護蓋,使用前先充分搖勻,並依照種類的不同,可接上吸藥輔助器來使用;接著先慢慢呼氣,再將吸口放入口中,按下吸入劑時,需搭配「慢且深」的吸氣方式,將藥品吸入肺中。吸氣結束後,移開吸入劑並緊閉嘴唇,閉氣10秒鐘,最後輕輕呼氣並恢復正常呼吸。若依指示有要吸入第二劑時,建議時間應該間隔30至60秒鐘,用畢後再蓋上保護蓋。
二、乾粉吸入劑(dry powder inhaler, DPI)
乾粉吸入劑需要搭配「快且深」的吸氣,透過吸氣將藥品吸入氣管中,避免剩餘藥品殘留。乾粉吸入劑有許多不同的設計,包含:Turbuhaler吸入器、Accuhaler吸入器、ELLIPTA吸入器及Breezhaler吸入器。不同設計的乾粉吸入劑在使用前會有不一樣的藥品裝填方式,在使用時應先向外吐一口氣(切勿朝吸嘴吐氣),吸入藥品之後的步驟就與定量噴霧吸入劑大致相同。
保存時應避免將乾粉吸入劑放在潮濕的環境,例如家中的浴室,因過多的水氣會造成乾粉吸入劑結塊,以致使用者無法正常吸到藥品,倘若如此,即使天天按時使用,恐無法有效緩解或控制病情,並造成使用劑量上的誤判。
三、霧化器(nebulizer)
霧化器可將吸入液(inhalation
soluteion)類型的液態藥品霧化成氣體,方便手口協調差或呼吸力道不足的使用者,可有效吸入藥品。除了較早期的霧化器之外,近代也有發展了緩釋型氣霧吸入器(soft
mist inhaler)。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慢性呼吸道疾病目前大部份無法治癒,惟可透過良好的控制減少以及預防發作。平時應注意四大生活習慣:一、遠離過敏源,塵螨、黴菌、花粉、動物毛髮等,避免灰塵積聚,定期以55度高溫清洗寑具;二、避免刺激物,非過敏原如氣溫變化、空污、突然劇烈運動、刺激味覺等,抽菸者務必戒菸,氣溫變化過大應注意保暖;三、規律運動,運動前應做足15-30分鐘暖身運動,且在運動時隨身攜帶藥物;四、定期回診,務必遵從醫囑、按時用藥不可自行停藥,以免造成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