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科技融入傳統工藝 共同發掘「新本事」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3年11月27日 - 香港設計界年度盛事deTour將於2023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假中環元創方隆重舉行。deTour 2023 由PMQ元創方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創意香港」)贊助。為期10天的設計節為本地和境外設計及藝術愛好者呈上一系列精彩項目,包括創意裝置和展覽、工作坊、設計講座、電影放映和導賞團等精彩活動。
deTour 在PMQ元創方十年之旅
PMQ元創方由2014年開始主辦deTour,至今剛好第十年。每一屆的deTour均有一個不同的主題,從不同角度探討設計如何為我們解決問題,和提昇我們的生活質素。為了慶祝這十年之旅,大會在今年的設計節之上,特別設立了一個回顧展,重溫歷屆deTour 的精彩展品和花絮,讓大家一同見證deTour的成長,和PMQ元創方在推動本地設計行業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回顧展將與設計節同期在PMQ元創方舉行,公眾可免費入場。
deTour 2023主題:「新本事」——當工藝、設計與科技互相影響及改變
今年的deTour以「新本事」作為主題。這個主題以傳統工藝作為出發點。工藝師在創作物件時,發揮高度專注、絲毫不差的精準、一絲不苟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等這些代代相傳的「工藝精神」,這亦是我們說的「本事」(Know How)。今次設計節的策展人表示:「這種珍貴的工藝精神當被應用到不同工業上,再配合設計思維和先進科技,便可把各行業的水平提昇到另一個層面,具體表現在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並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事情、選用新的物料和製作方法,從而創作出更貼心和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等,這正是我們說的『新本事』」。策展人期望通過是次活動,令大家以全新角度去欣賞傳統工藝和工藝精神,以及一同在各行業中發掘「新本事」。
三大展區 共20個國際及本地作品
deTour 2023設計節設有的展覽分為特邀合作、主題展覽及獲選作品三大主要展區,展出20個來自荷蘭、日本及本地的裝置及展覽,分佈於PMQ元創方內不同位置,免費開放予大眾參與。今年,策展人特別以「新價值」、「新敘事」、「工藝新演化」、「創新」和「新傳承」五大方向詮譯展品的特質,希望加深參觀者對各裝置和展覽的了解。另外,十天的設計節期間亦設有40場主題工作坊、12場設計講座及紀錄片《Food & Design》放映,為大家帶來一系列目不暇給的精彩節目。
特邀合作:Biobased Creations (荷蘭)——《Craft By Nature》
今年的特邀合作展區有來自荷蘭的Biobased Creations,它是一家由設計師、研究人員和藝術家組成的創意工作室,致力推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生物機」 - 亦即是可再生的天然資源,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注重再生資源的使用,進而演化成一個循環生產的世界。Biobased Creations特別為deTour 2023創作出Craft by Nature裝置,以一座屋子的形式呈現出來。參觀者踏進屋內可找到多種利用再生物料製成的物品,例如傢俱、衣服、鞋襪和日常用品等,全都是由來自香港和荷蘭的設計團隊利用可再生物料研發和製造,特點在於輕巧、簡潔和環保。在屋外的花園內大家更可以看到這些再生物料的「原貌」,它們包括蘆葦、芒草和貝殼等我們熟悉的物料。此外,Biobased Creations 亦會展示超過40種可用於建築和隔熱的可再生物料,參觀者可以隨手拿起各種展出物料來感受其質感和氣味,亦可即場掃描二維碼來了解這些物料的製作過程。Craft by Nature 是一個帶著前瞻概念的裝置,被人遺棄的物料如何轉化成時尚及各式設計製成品更是令人意想不到,這個裝置不單令大眾重新思考自身與大自然的關係,還邀請我們為未來的美好世界出一分力。
主題展覽:以獨特方式探索工藝價值
- HONOKA(日本)——《TATAMI ReFAB PROJECT》
一提到榻榻米,大家可能會聯想到日本。榻榻米過去曾是大部分日本家庭的必需品,然而近年隨著生活模式改變,榻榻米在日本的需求亦見下跌。如何令榻榻米重新走入日本家庭正是日本設計團隊 HONOKA 所關注的議題。傳統榻榻米是用了一種既有香味,可調節濕度,亦可除惡臭的植物製作而成。HONOKA的年輕設計師找來被棄置的榻榻米,把當中主要材料Igusa grass提取出來,再混合可生物分解的樹脂,創造出一種全新物料,然後以3D打印技術,把新物料打造成家庭必備的枱、椅、燈等傢俱,投入日本人的家中。HONOKA 團隊令榻榻米以另一種形式存活,亦把日本文化延續。在deTour 2023設計節,大家就可以欣賞到這些糅合了日本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的家用品。
- 郭達麟、《開雀籠》著書團隊 ——《雀/籠/撚》
品茗賞鳥曾是香港的一種普及文化,當中傳統竹雀籠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符號。隨着本地遛鳥文化逐漸消失,雀籠工藝亦逐漸式微,甚至面臨失傳的命運。香港設計師郭達麟為了保存手造竹鳥籠這傳統工藝,特別拜師現年81歲,亦為香港最後一位竹鳥籠工匠陳樂財師傅,學習竹鳥籠的製作技巧。除了以文字把細節一一記錄下來外,作為設計師的他亦運用了設計思維和精神,改良竹鳥籠的製作步驟和過程,以便更好地將這工藝傳承下去。在《雀/籠/撚》這個展覽中,郭達麟將展示製作竹雀籠的核心技巧,如切割竹子、構造籠底和捆綁竹身等,當中亦加入了他的設計理念,呈現出獨特的風格。這展覽正好展現設計如何提昇傳統手工藝,以及設計在傳承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 街招 ——《偶燭施明》
霓虹燈招牌曾經是香港的一大特色,但要延續這城市標誌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霓虹燈體積較大,而且燈管脆弱,在搬運上頗為困難,而安裝亦需要由合資格的技術人員操作。創意團隊「街招」嘗試用不同方法去拆解這些問題,並在「偶燭施明」這個裝置中表達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當中包括把一整塊霓虹燈分拆為小塊,以方便運輸、安裝和拆卸;此外,團隊亦探索使用即插式連接器,讓一般人也可以輕易在短時間內完成安裝,極度方便。親臨元創方便可以欣賞到這些「轉型」後的霓虹招牌,美觀之餘,亦可作室內裝飾物,最重要是可把霓虹燈工藝和文化在不受環境限制下,傳承下去。
- 呂嘉俊、黃麗茵 ——《同枱賞食》
飲食是一門藝術,由食材種植、配搭、菜式設計等,都要經過細心思考。香港本地飲食生產模式常因價格和供應不穩等因素而遇到不少問題。作為專業廚師的黃麗茵和資深傳媒人吕嘉俊攜手合作,為大家帶來一場由本地食材炮製的「盛宴」。他們透過七張餐枱,展示六個與食品和飲品相關的香港特式本地品牌,共同尋找在地資源、在地製作,和在地發展的未來方向。各位參觀者還有機會即場品嚐由六個品牌的食材變化出來的種種味道。
- BeCandle ——《尋覓本土香氣》
每一個城市均有其獨特的氣味,背後代表著該城市的文化、活動和生活氣息等,但這些氣味往往被人忽視。「尋覓本地香氣」這個展覽分為4部份:材料、過程、香氣和體驗。展品包括「尋覓」到的材料,提取得來的香氣,和創作香氣工藝的過程。BeCandle 希望大家可以放下香油和香精等概念,鼓勵眾人放慢腳步,留意自處的環境和周邊的一切,包括交通、食物和城市活動等,以各自的方法尋找屬於這個城市的香氣。
獲選作品:嚴選14組經公開招募得來的作品 設計思維創意大爆發
- 張家豪、譚芷茵、黃瑩瑩 ——《種.未來》
《種.未來》這展覽探討電腦編程和花藝栽種兩者之間的關係。這項目嘗試通過數碼方法製造一個可供栽種植物的載體,然後再把特製的複合式物料注入這載體內,整個設計經過精密計算,模擬土壤環境,亦照顧到透氣和儲水兩個要素。加入複合式物料的載體在結構上提供不同的密度,讓植物的根可以抓緊並生長。植物在不需要泥土的環境下生長,慢慢地與載體結合,成為一件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品。
- 趙思敏、孔尚儀 ——《縫補.連結.故事》
主人與物件往往有著一種特別的聯繫,而把破爛的物件縫補便象徵著把主人與物件之間的情感再度連結起來。趙思敏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和設計師,拍檔孔尚儀則是一位刺繡藝術家。在兩人合作的《縫補·連結·故事》展覽中,歡迎大家帶同需要縫補的破舊物品,趙思敏和孔尚儀會以刺繡配合導電線進行修補。過程中當觸摸物件的那一刻,修補者便會感到物件與其主人的故事,亦通過一針一線把他們之間的關係和感情串連起來。
- 工藝設計研究室 ——《鈴虫之聲:竹編亭子》
竹編是傳統的手工藝,常見用於編織竹籃或點心蒸籠,近年已漸漸被工業製成品取代,而竹編工匠亦所餘無幾。篠原寛之教授帶領著建築系畢業生陳嘉健和陳朗亨進行研究,嘗試把傳統工藝應用到建築當中,把技藝知識保存和發展。在今次deTour設計節中,團隊將以日本傳統籠目編織(Kagome weave) 技巧,製作出大型全新的竹籠設計裝置。參加者可走進裝置內,聆聽錄製的鈴虫(Suzumushi) 發出的聲音,在放鬆身心的同時,感受竹製成品帶來的風味和品質。
- 顧佳成 ——《活着的檔案:揭示長洲戲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長洲戲院於1931年落成,迄今超過90年,獲評為三級歴史建築。大學畢業生顧佳成走到長洲向居民了解戲院以往的情況,把故事一點一滴的記錄下來。他除了親手製作了一個長洲戲院的模型外,還錄製了檔案影片,在deTour 2023設計節中展出和放映。顧佳成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喚起大眾對古蹟的保育、展示空間和它的故事,以及古舊建築如何成為讓新舊兩個時代對話的場所。
- 洪強 ——《數碼木偶》
傳統木偶表演由經驗豐富的師傅帶到大家面前,是工藝、藝術、亦是文化的表現。洪強博士及 innov+media lab (imhk lab) 把現代科技糅合中國傳統木偶表演藝術當中,開創出「電子木偶」藝術。這樣,木偶表演藝術家便可以通過電腦系統和數碼科技來操控木偶的一舉一動,為觀眾帶來一個全新的視覺藝術體驗。這項目以新科技傳承文化,亦令大眾對於設計實踐、數碼藝術、互動科技研究和文化遺產之間的相互關係有更深入的理解。
- Duy Huynh、謝祐維 ——《The State of Paper》
Duy Huynh 和謝祐維團隊關注到香港的紙張消耗情況,希望大眾能正視這個問題。他們以《The State of Paper》展覽參與今屆 deTour,展示紙張在回收後,如何變為再生物料,並製造成不同產品。展覽還會展示團隊對物料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喚醒大眾對可持續材料的應用,共同探討本地循環經濟的發展。
- KENNIFSTUDIO、D-OLOGY ——《ICY is THE BEST》
《ICY is the BEST》通過冰條為大家重新帶來視覺和味覺的享受。冰條是很多人的至愛,亦是小孩和成年人的快樂回憶。冰條味道很多,但哪一種是香港味道?KENNIFSTUDIO 和D-OLOGY攜手為大家帶來屬於香港味道的冰條,例如話梅、生薑和鹹檸七等味道。此外,他們亦會把新技術加入傳統的冰條製作方法中,把這工藝提昇,和創作出不同形狀富有香港特色的冰條。
- 梁展邦 ——《RE-RE-SET》
疫情對於我們的生活模式作出了很大的改變,亦給予Studio AA 的梁展邦很大啓思。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我們一直依賴外來資源,但原來這理所當然的常態在疫情下可以一下子被改變,於是激發起梁展邦利用循環再用資源作本地小模型生產的想法。小模型生產可讓設計師與微型工廠合作,由木工、金屬加工到數碼製作,讓行業有更大發展空間。在《RE-RE-SET》展覽中,他展示一些由本地物料如玻璃、鋁片、竹等循環和升級再造材料所製成的日常生活用品。
- MADE ——《天然邊》
「天然邊」是指一棵樹的外沿部分。天然邊因為色澤略淺,而且木質稍輕,故此一般會直接被裁去棄置。其實天然邊也可加工造成一般傢俱,例如木枱、櫈和櫃等。另外,天然邊質地較為柔軟,經過高溫加工後可改變成彎曲形狀,製作成裝飾品。在是次deTour設計節中,製作團隊MADE 會為大家展示由天然邊製成的傢俱,並且把製作過程展示出來。與此同時,團隊亦會利用天然邊製作成很多雀鳥,在展覽場地上方垂吊下來,讓參與者仿如置身雀鳥羣中,配以現場的木材自然香氣,感受天然邊的特色。
- 新豆 ——《是由 這裡開始》
豉油釀製是香港本地的傳統工藝,一直以來豉油村設於市郊。然而隨著郊區發展,醬油廠亦面對搬遷的命運。如果把這「香港製造」的傳統工藝另覓地點延續下去是大學畢業生蔡昊泓、盧正和何灝賢硏究的課題。他們走訪醬油師傅,了解釀製過程、步驟 、工具和時間等,然後再通過設計思考和科技把程序簡化,並探討在市區大廈單位中釀製醬油的可行性。學生團隊把簡化過程在deTour 2023設計節以《是由 這裡開始》展示出來,希望以不同方式為本地傳統工藝找尋生存空間。
- 唔曳會 ——《操縱鍵 + C / 操縱鍵 + V》
玩具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過往玩具以倒模型式作大量生產,這是傳統玩具產業的特色。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玩具的製造過程和模式亦有所改變。獨立玩具創作者「唔曳會」特別為今次deTour設計節創作出《操縱鍵+C / 操縱鍵+V》裝置,把傳統玩具生產過程結合擴增實境(AR)技術,參加者可透過手機與巨型玩具互動,以新方法「玩」玩具,亦藉此激發設計師把現代科技和傳統工藝結合,給玩具帶來新價值和新潮流。
- PLAYBACK CONCEPT ——《RE: move on》
金器首飾盛載着物主的情感、經歷和喜怒哀樂。但當一個人離世後,他/她遺留下來的這件金器首飾又該如何處置?PLAYBACK CONCEPT 自2014年起,以金、銀、銅、錫等金屬作為媒介,以傳統工藝配合新科技,把它們創作成新的首飾、器物和裝置等物件。《RE:move on》這項目概念源於設計師為一位經歷親人過世的朋友,把其親人遺下的金屬指環重新再造,以另一種形態把回憶留給親友,亦令指環擁有第二次生命。
- Studio RYTE ——《Plant Matter》
Studio RYTE於五年前開始,因應氣候危機,專注於環境保護和功能改進方面的研究。2017年起,團隊研發使用可通過生物分解的亞麻纖維來製造凳子,從重量、結構、組裝和產品壽命延續方面,挑戰傳統設計界限。Studio RYTE 在名為《Plant Matter》的裝置中,將展示利用可生物分解物料製成的傢俱。此外,亦會擺放香港本地植物如芒草、露兜和細葉榕等,供大家拿起來感受其質地,加深認識。而Studio RYTE亦正研究以這些本地植物作為物料,製作新的傢俱,促進可持續設計在香港的應用。
- 蘇暢設計研究 ——《折鐵》
「折鐵」這個展覽的主角是白鐵。白鐵在昔日香港非常盛行,既便宜,又耐用,很多水桶和信箱等家庭用品都是用白鐵製造而成。但隨著塑膠的大行其道,白鐵工藝和產品也逐漸式微。白鐵有可以被彎折的特性,可以減低在切、割、折、焊等處理過程中所造成的浪費。大學畢業生區卓勳、黃晉仁和譚穎萱會展出利用白鐵造成的傢俱和裝飾品,希望藉著是次展覽,令大眾重新關注白鐵的運用,和把這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展覽以外:參與主題工作坊、設計講座及電影放映 全情投入設計的未來
deTour 2023不只是一場大型展覽,在「看」以外,還可以透過落手落腳參與工作坊、跟國際及本地設計師及業內人士近距離接觸、透過設計對談聆聽他們的見解,以及觀賞紀錄片《Food & Design》了解最切身的議題跟設計有何關係。一連串精彩活動歡迎公眾於網上登記參加。
其中兩個精選工作坊分別為:
- 《敲敲植物圖鑒》:「染樂工房」創立了香港第一所天然剩菜染坊,在《敲敲植物圖鑒》工作坊中,參加者可以藉由葉拓染創作與教學,引領大家用雙手和雙眼好好觀察、觸摸常見植物的葉片,並在地上或榻榻米上進行創作,將連繫食物的故事及染藝的樂趣連繫起來。
- 《涼茶和草本明信片工作坊》:工藝在於傳承,因此deTour 2023設計節的工作坊亦推出了適合親子一同參與的選擇,包括由山.海.關.帶來的《涼茶和草本明信片工作坊》讓參加者透過接觸傳統中藥,以及舊式涼茶鋪及中藥材鋪的場景感受,更有機會使用舊鋪用到的工具體驗「執藥」的工序,亦會使用附有草本香味的再造紙,自行設計帶有家庭回憶味道明信片。
其中兩個精選設計講座分別為:
deTour 2023誠意邀請到兩位來自荷蘭及日本的團隊參展之餘,更邀請他們跟香港觀眾分享他們的國際視野。
- 《循環設計:設計與產業的共生》:為大家帶來《Craft By Nature》大型設計裝置的團隊BioBased Creations將以國際視野、宏觀角度探討設計如何帶領工藝從環境永續到社會永續。
- 《物料與設計關係》:為大家帶來《TATAMI ReFAB PROJECT》展覽的日本設計團隊HONOKA將會跟大家分享物料與設計關係,探討「物料」與「設計」的價值——好的設計可以運用物料來創造有價值的產品,尤其天然物料又可以有什麼可能性?
《Food & Design》紀錄片放映:
民以食為天,到底這個跟生活最息息相關的環節跟設計又有什麼關係?deTour 2023設計節將放映紀錄片《Food & Design》,講的就是食物與設計的故事。製作團隊採訪了很多享譽中外的食物設計師,一起探討「食物美學」的奧秘。顏色、擺盤、質感,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食慾和情緒,譬如原來藍色的食物據說會影響食慾!吃飯不只是填飽肚子,也可以是一種設計。
登記參與deTour 2023設計節的工作坊及設計對談,請瀏覽:https://www.popticket.hk/organiser/detour-2023
如欲查看設計講座及工作坊的更多資訊,請留意我們於社交媒體上的發佈。
有關deTour 2023設計節的更多資訊,請瀏覽deTour網站:http://detour.hk
關於 deTour 2023 設計節:
日期:2023 年 11 月 24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 日
時間:上午 11 時至晚上 8 時
地址:PMQ元創方(香港中環鴨巴甸街 35 號)
入場:免費
網址:https://detour.hk/2023
Hashtag: #PMQ #deTour2023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