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從倉皇走避到落地生根 紀錄片《離亂之歌》交織大時代悲歡離合

品觀點/品觀點編輯中心 2023.11.23 11:17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籌製多時的紀錄片《離亂之歌》今(22)日在台北喜滿客影城舉辦首映典禮,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公廣集團經理蕭丁毓、導演齊怡、劉佩怡及紀錄片受訪者包括媒體人王健壯,作家張曉風、蘇偉貞、隱地、向明、陳義芝等人都蒞臨觀影。《離亂之歌》透過七位文學家口述散文、詩詞或書信的方式回望歷史,優質的製作內容深獲好評也被公共電視「紀錄觀點」選為播出影片,將於明(23)日晚間十點在公共電視首播,未來將走進校園及眷村,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那一段遷臺歷史。

「怎曉得戰爭的終點,竟是漂泊離亂的起點。」1949年大遷徙,是一個強烈的時代印記,也是歷史的重要轉折!百萬軍民隨之離鄉背井,從倉皇走避,落地生根,終至埋骨台灣,他們把一生的故事,全都留給了台灣,而那也是一整個渡海世代的共同記憶。《離亂之歌》從一句句思鄉的散文和詩開始,讓主角們訴說大時代和家族的故事,娓娓道來身為遷台一、二代的傷痛,紀錄片分為七個篇章:流離、渡海、新生、滄桑、懷鄉、返鄉、回望,將渡海世代的故事化為一本生命之書、一首離亂之歌,影片結合敘事、朗讀、影像等多元手法,一段段拼組出1949渡海世代的故事與滄桑。

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表示,1949年前後遷徙來台灣的大陸各省人士,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他們各自有著大時代的生命故事。有感於長輩們逐漸凋零、青史乏人記述,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從2017年開始進行「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畫,尋訪遷臺一代、二代人物,希望透過真實經驗的口述影像,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下歷史見證,至今已經採訪千餘位遷台人物,製作超過400支影音紀錄。去年起更啟動紀錄片專案拍攝計畫,目前共完成五支紀錄片,包括長版深具文學特色的《離亂之歌》,以及講述金門古寧頭大戰的《砲火下寫歷史》、歷經戰亂奔波的《富國島歸來》、孫立人將軍組建的《亂世小小兵》、及大規模遷徒的《大陳大出走》等主題性紀錄片;這些專題紀錄片透過不同主題, 拼貼舊貌,還原真相,充分描述遷台歷史記憶的深度和廣度。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的影片以往較偏重於個人的口述歷史,這次首度嘗試用文學性的敘事手法,透過幾位受訪者主述他們曾撰寫的散文或詩文來貫串整場,兩位應基金會之邀、擔任編導的齊怡和劉佩怡都是文學素養極高的資深影像工作者。全片的運鏡及取景,皆不同於一般,深具溫度的口白更添親炙的無奈與沈重。石靜文說,歷史的恩怨遲早會過去,只有文學是永恆的,這次基金會嘗試以文學手法來述說歷史,也是過去探討1949紀錄中沒有使用過的呈現方式,未來仍將繼續用不同手法製作更多能引起觀眾共鳴的紀錄片。同時,也計畫陸續到各大專院校播放不同主題性的紀錄片,讓更多年輕一代認識並珍惜這段專屬於台灣的歷史記憶。

 

【附錄】

桑品載,遷台第一代。為了逃避戰爭,當年年僅十歲的他依親逃難到了台灣,舉目無親沿路乞討,最終被好心的士兵引介進了軍隊成了娃娃兵,承諾父母中秋節就回去,沒想到暫別竟是永別。

向明,遷台第一代。13歲那年,母親在他衣角縫進一枚金戒指與寫上他生辰八字的字條便囑他離家逃難。近半世紀後向明再返鄉,拿到母親臨終前留給他一枚生了綠銹的銀元,原來是媽媽惦記著他兒時說夢話也吵著要的一塊錢。

張曉風,遷台第一代。父親從不提及被俘擄和逃亡的艱辛,但40多年來恐懼的記憶卻在晚年時不斷重現,91歲高齡回大陸探親卻急著回屏東,原來早視台灣作為他願意埋骨的所在。

隱地,遷台第一代。父母來台後,貧賤夫妻百事哀最終以離婚收場,感嘆外省人是兩手空空「父親去世時唯一留給我的是一套西裝」。

王健壯,遷台第二代。提及父母才剛結婚就開始逃難分離,還被敵軍帶隊的親弟弟追殺,大時代下種種的身不由己,父親被戰爭扭曲了性格,成了最受傷的一代。

蘇偉貞,遷台第二代。看著從黃埔出身的父親逃難到台灣,收起了軍職的傲氣,賣冰棒、饅頭、挑磚、開租書店,嘗試各種工作為的就是能在這塊土地上安身立命。隨著滿載回憶的眷村拆遷及改建,身為遷台二代的她百感交集。

陳義芝,遷台第二代。回憶爸爸當年在半夜被敲門拉夫當了兵,母親生病等不到他走了、孩子死了、妻子改嫁,最後指控他「你在國而忘家亡家」,父親倉皇無奈地輾轉來到台灣,半世紀後踏上歸鄉之旅,千里跋涉卻沒想到人事已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