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出生1000位新生寶寶中,大約有13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90%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生原因不明,另有一小部份的先天性心臟病是因為染色體異常與基因突變所導致。中醫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主要是從心源性氣滯血瘀及心源性氣血兩虛兩個方向歸類證型,進行調節。分別推薦飲用氣血養生茶飲,以及按摩和緩心律2大穴位。患者平時也需要注意4要訣保養方法。
50%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會出現心律不整
高達50%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在長期追蹤下會出現不等程度的心律不整,是造成症狀發生或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考慮心臟內燒灼手術來治療;有些會有心室中膈缺損及開放性動脈導管,若沒有在年幼時接受矯正治療,日後恐因肺部的血管明顯阻塞,就容易有較嚴重的肺高壓及低血氧的合併症,稱為艾森曼格症候群 (Eisenmenger syndrome),會出現咳血、右心衰竭、以及低血氧相關合併症。有的是法洛氏四重症,透過完全矯正手術,也可大幅度提高病患的存活率。
先天性心臟病早治療,9成可醫治成功
先天性心臟病有9成可藉著傳統開刀及心導管方式而醫治成功,但要早期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並非絕症,只要遵照醫囑、妥善治療、不聽信偏方,通常都能平安長大,過著無異於常人的生活。
中醫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無法解決結構性錯誤問題,卻可以從心臟及全身循環交換率,去改善先天性心臟病所造成的功能性低下產生的症狀,透過不同病位及產生相關症狀及四診合參診斷,主要分為心源性氣滯血瘀及心源性氣血兩虛兩個方向歸類證型,典籍中又常在「胸痺」、「厥心痛」、「真心痛」等篇章中描述相關的治療方針。
中醫治療先天性心臟病,2大證型進行調節
氣滯血瘀型:
錯誤結構的源頭導致血流灌流過程中的阻礙提高,因為阻礙導致的流動不暢即為氣滯,因氣滯伴隨而來的血流停留於原地屬於瘀證。常用藥物如活血藥物紅花、桃仁、赤芍、丹參、澤蘭、乳香、沒藥等,破氣藥物如香附、烏藥、川楝子等,中醫診治會根據病位及症狀表現選出主要方藥搭配活血化瘀,及理氣破氣藥物,來改善心臟功能性造成的不舒適症狀。
氣血兩虛型:
錯誤結構的源頭導致血流血氧於周邊器官組織中比重過少,形成生理機能低下呈現的虛證,常用藥物如補氣藥物黨參、人參、黃耆等,補血藥物如當歸、熟地、阿膠、何首烏等,中醫診治根據患者症狀表現及虛證程度處方氣藥,及血藥比例來做治療,能改善因血氧不足導致周邊組織器官灌流下降的疲倦,及功能低下問題。
以下推薦飲用有助溫通心陽養生茶飲:
調節氣血養生茶飲
材料:桂枝3g、丹參3g、川七粉1g、炙甘草3g、薄荷3g。
做法:
放入500cc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
功效:藥方主要透過溫通心氣來調節身體氣血失調狀態,其中桂枝甘草可以溫通心陽,丹參、川七可以改善胸腔循環破除心氣瘀滯狀態,適量薄荷可以避免溫通之力產生的熱勢上火。
早晚按壓2大穴和緩心律
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穴通心包而絡于少陽,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具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功效,每日晨起於床前先按壓15~20分鐘在調勻呼吸後下床,可以有效和緩活絡心陽心氣,理順心胸氣機後再開始活動,能保持心臟氣血變動不會短時間內過大。
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輸原穴,具安神寧心、清心熱、調氣逆等功效。每日睡前按壓15~20分鐘,可以加強寧心安神效果,按壓穴時搭配呼吸吐納輕柔和緩,除了安神外可以舒緩神經亢奮性,讓回流心臟氣血能順暢安定回流。
先天性心臟病4招保健要訣
莊可鈞中醫師提醒,先天性心臟病雖屬於先天性結構異常導致功能缺陷造成,養成以下4招保健要訣,能有效緩和心臟不適症狀外,也能達到強身養氣血療效,達到長壽。
1.均衡飲食:
心臟病童容易疲倦而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影響活動量與生長,因此三餐應以均衡飲食為主,並且可以增加高熱量、高蛋白食物。
2.注意呼吸調節:
注意天氣變化大及天冷氣候,清晨起床時先別急著下床,先在床上坐起慢慢調節呼吸,讓心臟慢慢適應活動的供血狀態,等心律平整後再起床做事。睡覺前,也可以先坐於床上調勻呼吸後再慢慢躺下,搭配按壓穴位及呼吸調節能有效加強心臟保養效果。
3.適當活動:
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如果活動後不會氣喘、發紺、疲倦異常,就不必限制。適當活動量是可以的,建議散步為佳。但是,如果是尚未手術的病童,仍然在內科治療控制期間,則應該避免劇烈運動。
4.防心肌炎:
先天性心臟病兒童,要注意牙齒保健,避免因為蛀牙而讓細菌有機會進入體內,進而造成心內膜炎。若需要做侵入性治療,須在治療前使用抗生素,預防細菌經由傷口進入血液,再流到心臟缺損的部位,造成感染性心內 膜炎。
【延伸閱讀】
躁鬱症分躁期和鬱期,情緒兩極間擺盪!吳宛容中醫師:6招緩解躁鬱症
記憶力衰退,如何提升腦力?王進崑教授:必吃3種食物,讓腦袋更靈光
黴漿菌肺炎是「會走路的肺炎」!高敏敏營養師:必吃5大類食物,減少發炎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928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