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球統計數據顯示,憂鬱症大概佔全世界人口的 3 %,而女性罹患憂鬱症是男性的2倍,甚至不敢求助,加上台灣憂鬱症人口已突破百萬,成為嚴重的健康與社會議題。
台北市珍愛扶輪社與肯愛社會服務協會首度發布「台灣女性憂鬱調查」結果,在 1117 份的調查問券統計中顯示,24%的女性有憂鬱傾向,等於將近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人感到憂鬱。
最容易讓女性感到憂鬱的人生階段是更年期,其次為懷孕期(含產前產後)和中年期。而造成憂鬱的前三大主因分別為「健康」、「經濟」和「自我認同」。
以年齡層來看,年輕世代(29歲以下)對「自我認同」最困擾,尤其是19歲以下青少女41% 因「自我認同」感到憂鬱;中青世代(30-49歲)對「經濟壓力」最有感、橘世代(50歲以上)則受「健康」因素影響最大。
2 成女性不敢求助「紓壓這樣做」
調查中數據顯示,女性憂鬱時有4成受訪者絕對不會讓父母知道(42.3%);有2成女性憂鬱時不會說,其中19歲以下族群最明顯的是,有3成年輕族群不願意讓人知道。
另外,在女性憂鬱時最希望什麼人陪伴這個項目中發現,女性希望「伴侶」陪伴最多,其次為「閨密」;而19歲以下族群則以「都不要人陪伴」最多(35.29%),引起關注。
另外,女性最愛的兩大減壓法為「運動」和「找人聊」,但各年齡層減壓方式大不同;橘世代(50歲以上)最愛「運動」減壓、20-49歲女性偏好「找人聊」、19歲以下女性最愛「聽音樂」舒壓。
憂鬱症治療切記「別踩地雷」
而女性偏好的三大憂鬱治療法則分別為「心理諮商」、「自然療法」和「看西醫」。諮商心理師吳孟眞建議,要有傾聽的耐心、要試圖理解、找資源協助,學會正確的陪伴方式,避免踩雷,將對方越推越遠。
吳孟眞表示:「很多人為了儘快使對方情緒緩和下來,而用『別想太多』、『其實沒那麼嚴重』等話語來回應,其實並不是最適當的反應;還沒有完全理解就給予建議,也只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懂她。
比較恰當的回應是『有沒有什麼是我可以為你做的?』,多聆聽、多理解,會讓對方感覺自己不孤單。如果發現對方憂鬱情緒持續一段時間沒改善,也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身心科的協助。
線上諮商、社交運動、志工陪伴都有效
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表示,有鑑於年輕世代憂鬱時不願意或不敢讓人知道,建議年輕族群善用科技心理諮商工具,另外呼籲中青世代伴侶可以多協助日常家務,在協助中提供心靈支援與減輕勞務負擔。
另外也呼籲橘世代的憂友可透過社交式運動,利用運動與人際互動,提升身心健康。」 也邀請民眾加入「陪伴天使計畫」,加入憂友的陪伴訓練課程,完成三階段培訓即可擔任志工,進行實質陪伴。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