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慈小圖書館怎麼有個特別的展覽呀?」「喔~~原來這就是美麗的窗花呀!!」隨著慈大附中國小部五年級同學自製的影片,鏡頭來到圖書館內,「詩情花意~~數位窗花詩卡創化」作品展,是慈小與文化部計畫攜手合作的藝術課程成果展現。由張方瑜教師帶領同學進行為期六週的課程,融合了傳統鐵窗花文化與數位科技應用,讓學生們透過實際操作和文化體驗,深入了解這項充滿韻味的傳統藝術之美,學生們在課程中展現出了令人驚豔的創作才華,作品也即將在11月11日移師到花蓮文創園區,與更多民眾分享慈小學生窗花藝術的文化體驗之旅。
慈小王佩茹主任表示,文化部自106年起推動「文化體驗內容輔導計畫」,鼓勵藝文工作者研發具有文化內容的教學課程,協助十二年國民教育體制內的學生,在學校的課程中有參與藝文體驗的機會,結合培養賞析能力及興趣,從根本提升國人美學素養。感恩張方瑜老師給予慈小學生不一樣的學習機會,融入在地的知識與文化,並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學生們對藝術及美感的感知及興趣。
計畫主持人張方瑜老師提到,出生於2010後的α世代,對於台灣傳統的建築工藝或許模糊也或許沒有記憶,科技的進步與建築技術的精湛,使得鐵窗花逐漸成為歷史文化遺跡。如何讓α世代以其獨特視角來觀看舊有文化資產,並給予創意發想?因此,設計了「詩情花意-數位窗花詩卡創化」課程。期許帶領α世代的學生們以數位科技結合自身的生命故事,創發屬於這一世代的窗花文化新意美學。
慈小藝術老師劉品榮表示,在第一次課程,張方瑜老師運用破冰遊戲,讓學生們逐漸消除彼此的陌生感。透過影片和問答,向學生介紹了窗花的故事和歷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到剪紙創作,學習圖形中的對稱、比例等元素,對窗花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們的熱情和積極投入讓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與創意。
認識了窗花的歷史背景之後,學生們帶著對窗花的好奇心,走出教室實地踏查學校鄰近社區各種不同風格的窗花。這次的踏查不僅讓他們學到了窗花藝術的多樣性,孩子們熱情洋溢地用平板拍照,記錄下這些寶貴的資訊,並逐漸理解到每個鐵窗花背後所蘊含的豐富人文故事,這讓他們對這項傳統工藝產生了更深的敬意。
學生們深刻體會到窗花的製作是一門傳統工藝,需要耐心和「職人精神」。老師示範如何使用筆刀,雕刻第一次紙藝的作品,學生們認真地雕刻出獨特的作品,這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職人精神的體現,學習到對事物的投入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生們不僅了解每個窗花都有豐富的人文故事,還透過詩曲的方式發揮創作的表達能力,大家用簡短的文字詮釋自己對窗花的理解和情感,使得創作更加富有詩意和故事性。
進入數位創作階段,學生們運用Canva程式軟體進行數位創作,並將自己的設計逐步應用到窗花創作中。通過這種融合創新的方式,學生們不僅了解傳統工藝,這個過程中也掌握了數位科技的應用技能。學生們不斷摸索與學習,最終完成了窗花的初步圖稿,並將它交給老師進行雷射刻印,這是付出努力的成果,也是對窗花藝術的最真摯表達。
在六週的課程結束時,學校為學生們辦了一場展覽,展示了精心製作的窗花詩卡作品。在展覽過程中,透過燈光和影子的營造展現了窗花的獨特美感。學生們不僅學會如何展示自己的創作,還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討論展覽的細節和安排,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藝術涵養。
當作品佈展完畢,作品專業的呈現在圖書館展區,學生都有滿滿的感動與收穫!!學生詩予說:「可以設計屬於我的故事的窗花,看到自己的作品有莫名的感動」學生紫晴說:「我學到了如何運用軟體設計窗花作品!」學生鈞淳說:「我學習到窗花的歷史背景,更學到職人的精神,認真做好一件事,作品搭配自己的故事,讓我感到新奇」 。
張方瑜老師表示,很高興能與慈小合作,慈濟人文薰陶下的學生,溫文有禮,學習過程中所展現的熱情,也讓身為帶領者的我感到喜悅。認識不同於自身傳統文化下的產物,更印證了每個孩子都有其亮點,從最後的作品發表中,看見孩子眼中所透露出的自信光芒,讓人深感欣慰。
這次窗花詩卡創作課程不僅讓學生們學習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對藝術的欣賞能力,更符合108課綱的核心價值。課程中自主學習、互動與整合,以及培養孩子宏觀的視野,讓學生們在探索中收獲了更多的知識。課程不僅是一堂藝術課,更是一場豐富的文化體驗之旅,讓學生們在創作中感受藝術的美妙與文化的魅力。
撰文/劉品榮;攝影/劉品榮、劉庭安、鐘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