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晉嘉/台北報導】
中華職棒初期,有許多資深象迷和龍迷都熟知布朗(Darrell Brown)這位洋將,他是少數在當時擁有大聯盟經驗的選手之一。在1991年,布朗加入了兄弟象隊,成為職棒初期洋將中備受重視的球員之一。不僅在內野和外野都能勝任,他還擁有出色的打擊能力,可以左右開弓。因此,他深受兄弟象隊的期待。
布朗的首個賽季共出賽85場比賽,擊出84支安打、5支全壘打、25分打點,並以2成67的打擊率成績表現出色。然而,相較於其在大聯盟打滾四年的經驗,這樣的表現只能算是平平。此外,他也曾因為受到曾紀恩與森下正夫指責兩位教練的批評,就拒絕出場並與其他球員發生肢體衝突。這種火爆的脾氣最終導致他被兄弟象隊開除。
隔年,布朗再度來到台灣轉戰味全龍隊,並改用登錄名字為勃朗。然而,他的個性並未改變,依舊有著火爆的脾氣。與球隊發生衝突的情況時有所聞。最終,因為薪資問題,布朗在職棒四年球季中再次離開台灣。
總計,布朗在台灣的三個球季中共出賽178場比賽,擊出185支安打、9轟、57分打點,並保持著2成75的打擊率。當然這樣的表現只是平平的水準,而讓兄弟象迷和龍迷對布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僅是他是中華職棒史上首位轉隊的前美國大聯盟選手而已。
然而,布朗的例子也暴露出職棒初期外籍洋將所面臨的文化差異和管理問題。他在台灣的脾氣和管控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無法適應當時的團隊文化。因此,也提醒了球團們在挑選和管理外籍洋將時需要更加謹慎。
在職棒的發展過程中,時常會面臨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和調整。這些經歷能夠幫助球員們更好地成長和適應,也讓職棒聯賽更加多元化和豐富。而當時的職棒球團也從布朗這一例子中學習到如何解決文化差異和管理問題,以打造更加團結和穩定的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