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君感到與和尚共進午餐,太簡單了。下午開車陪他們遊覽瘦西湖,在冶春吃完晚茶,遊個園、何園。最後,在盧氏鹽商貴賓廳(每客人民幣300元)聚餐。美食佳餚,杯盤狼藉。將剩餘飯菜打包,連未用過的棉餐巾亦帶回去。剩菜放冰箱,重新加工,留著下頓吃。棉餐巾作手巾,刮刮叫。這叫物盡其用,千萬別浪費呀!
虞君的92歲大姨,16歲與父親東奔西跑謀生,19歲嫁到上海寒門,什麼苦都吃過,忍饑挨餓。解放後,入了黨,當菜場經理。深知飯菜金貴,來之不易。她說:“上世紀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物資緊張。阿拉上海大小飯店,午餐不要糧票。連里弄小飯店,外地人都擁擠得水泄不通。”她又說,有人專拾垃圾箱裏菜邊皮,回來洗乾淨,用食鹽醃制成幹鹹菜,品品香。阿拉在十六鋪碼頭,親眼看見從江北過來的村婦,懷裏抱著的老母雞,被西裝革履的男子搶了,邊跑邊撂下100元,還說:“阿拉老婆做月子,儂做做好事……”可見,當時食物多麼金貴呀!
虞君打開手機,將剛收到的圖片,轉發給大家看。以色列軍突破哈馬斯加沙防線,阿拉伯男孩,在炮火連天的廢墟中,尋找食物充饑。此情此景,與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有何兩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備戰備荒為人民”!看完圖片,大家撫今思昔,安能膳不光盤?